您好,欢迎来到药材烟草市场网

药材烟草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材烟草知识

烟草谚语赏析

时间:2010-07-13 来源:  作者:

    “谚语”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烟草谚语反映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从健康、节俭、防火的视角劝阻吸烟,倡导人们健康、文明生活,属规劝类;一类是烟农在长期的务烟活动中,总结的务烟经验,属作务类;还有一类是吸烟者的吸烟体验,以及人们对吸烟的感知,属感知类。

  规劝类

  烟酒不离嘴,医生跑断腿。

  要想健康长寿,莫学抽烟喝酒。

  吸烟不要让,喝酒不过量。

  能忘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不沾烟和酒,能活九十九。

  常年不吸烟,癌症身不沾。

  不吸烟,不饮酒,病魔见了绕道走。

  一生身体强,烟酒不要尝。

  戒烟要戒头一口,戒酒要戒头一盅。

  烟勤伤身,愁多伤心。

  抽烟喝酒,伤体减寿。

  苗除病害长的旺,戒掉烟酒身体壮。

  随着社会的进步,“吸烟有害健康”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形成共识,但依笔者看,凡事都讲个度,吸烟喝酒,适度即可。

  防病胜于治病,戒烟胜于吃药。

  这是蒙古谚语,讲的是“预防为主”这样一个浅显道理。若要不患肺病等因抽烟引起的疾病,还是戒烟为妙。

  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

  吸烟者的体验是“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医疗工作者则认为“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奉劝吸烟者,遵照医嘱,饭后莫要马上抽烟。

  一年不吃烟,能买几条毡;三年不吃烟,省下几头老牛钱(流传于陕西洛川)。

  三年不吃烟,省个大老犍(流传于陕西延安一带)。

  抽烟瞎(方言读“哈”),抽烟贵,抽得卖了房和地(流传于陕西合阳一带)。

  口中不抽烟,一年卖条毡(流传于陕西合阳一带)。

  这四则谚语流传久远。旧时,人们抽旱烟,消费水平较低,但也“抽走”了毡、“抽走”了牛,甚至“抽得卖了房和地”,若按现在的消费水平估算,吸烟者用于抽烟的消费支出不知比旧时高出多少。

  草房里,不吃烟,小心灯火圈衬肩(无袖小褂,如同现在的背心。流传于陕西洛川、黄陵一带)。

  林区不带火,荒山不抽烟(流传于陕西黄龙一带)。

  因吸烟引起火灾,时有所闻。古人尚知“小心灯火圈衬肩”,今人更应知晓“水火无情”的道理。

  作务类

  要想有钱花,栽烟胜过种庄稼。

  产值翻两番,全靠种烤烟。

  要致富,争当种烟户。

  这三则谚语流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陕西省洛川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对土地拥有了自主经营权,他们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烤烟生产,获得了“产值翻两番”的好业绩。

  苗好一半收,壮苗是基础。

  这则流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延安的农谚,道出了培育壮苗的重要性。

  宁栽立夏烟,不载小满泥(流传于陕西延安)。

  这则农谚是说栽烟不能违背节令,要按节令组织生产。

  全苗保丰收,缺苗产量丢。

  两大夹一小,三株长不好。

  三尺三,一尺五,防病治虫大培土。$page$

  这三则务烟谚语通俗易懂,是延安烟农长期生产实践所得。要生产优质烟叶,就要在大田管理中,细心查苗、补苗、中耕培土、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

  上看一斩齐,行间一条线。

  上看一片平,下看成桶形。

  烤烟经过打顶抹杈、合理密植后,看到的就是这般景象。

  要想烟株壮,合理施肥切莫忘。

  育是金,管是银,烘烤才是聚宝盆。

  陕西洛川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烟叶生产中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因而烟农说“合理施肥切莫忘”。另外,烟叶经过调制后才能变成商品,而调制是烟叶生产的重要环节,否则,前功尽弃。所以,烟农认为“烘烤才是聚宝盆”。

  寒露不摘烟,霜打别怨天(流传于陕西延长县)。

  这则农谚是说烤烟要适时移栽,不然早霜来了,大田里的烟叶如还没有烘烤结束,就难免遭受霜害。

  感悟类

  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

  饭后一支烟,强似坐高官(流传于陕西合阳)。

  这两则谚语流传颇广。无独有偶,清人陆耀著《烟谱》一卷,谈到烟有宜吃者八事:“睡起宜吃,饭后宜吃,对客宜吃,作文宜吃,观书欲倦宜吃,待好友不至宜吃,胸有烦闷宜吃,案无酒肴宜吃。”它和这两则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宁舍婆娘娃,不舍纸烟把(流传于陕西洛川)。

  宁舍丝绸褂,不舍旱烟把(流传于陕西合阳)。

  宁舍小子娃(男孩),不舍纸烟把(流传于陕西合阳)。

  老婆(指老太婆)夜壶酸水菜,花镜拐杖旱烟袋(流传于陕西渭北一带)。

  这几则谚语采用夸张、比拟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吸烟者与“旱烟把”、“旱烟袋”、“纸烟把”的“鱼水关系”。

  盐有力量,醋靶滑,抽一袋旱烟永不乏(流传于陕西洛川)。

  烟解瞌睡,酒解乏,茶叶提神没麻达(方言,意为“没问题”。流传于陕西延安各县)。

  吸烟顺气,万事吉利(流传于陕西延安)。

  吸烟如驾雾,烦恼全跑净(流传于陕西咸阳)。

  爱生闲气肚子胀,唯有吸烟把气放(流传于陕西延安)。

  烟袋不离手,能活九十九(流传于陕西合阳)。

  吸烟能消除困倦、醒脑提神、镇定情绪,甚至能解除气喘,医治某些疾病等作用,不但在陕西民间流传久远,而且在明代杰出医学家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中也有记载,明白这些,就不难理解民间称抽烟为抽“顺气烟”、“解乏烟”、“长寿烟”的说法。

  烟熏(出)文章,酒出诗。

  要出文章,香烟赔上。

  文人嗜烟如命的原因也许就在于此。还是贾平凹说得好:“文章无根,全凭烟熏”。

  烟是和气草,待人接物离不了。

  见面一支烟,亲近三尺三。

  烟酒交朋友,米面作夫妻。

  烟能接上,话能搭上(流传于陕西咸阳)。

  亲朋到了家,上烟又上茶(流传于陕西长武)。

  娶亲待友,少不了喜烟喜酒(流传于陕西旬邑)。

  这几则谚语流传于陕西各地。陕西人向来好客,因而香烟便成了秦人交际的媒介物。

  人闲了抽烟,驴闲了啃碱(《延安市志》)。

  尽管陕北人有闲暇时抽烟的习惯,但这则谚语语言尖刻,带有谩骂的成分,想必是戒烟斗士编的。

  老汉抽烟鼻孔冒烟,年轻人抽烟胡求洋憨,娃娃抽烟屁股朝天(流传于陕西延安南部洛川、宜川等县)。

  在陕北人看来,老年人抽烟天经地义,年轻人抽烟似乎是求气派、耍风度,小娃抽烟则是大逆不道,免不了揍屁股。

  烟锅对火镰,好女配好男(流传于陕西子长县)。

  火镰是一种用来取火的工具。旧时在火柴没有普及到陕北时,吸烟者便采用原始的击石取火的方法点火吸烟,所以“好女配好男”如同“烟锅对火镰”一样需相互匹配。

  烟搭桥,酒开路,麻缠(陕北方言,意为“麻烦”)的事情办成了(流传于陕西延安)。

  求人办事送好烟,自己抽的流泪烟(流传于陕西延安)。

  有烟有酒,办事不愁(流传于陕西洛川)。

  吸者不买,买者不吸。

  这几则谚语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有些掌握权力的人索贿受贿,严重地败坏了党风,致使群众把送礼用的高档烟称之“炸药包”,把送礼称为“敬香”、“上贡”,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男人三大爱,婆娘牲口旱烟袋(流传于陕西关中一带)。

  “旱烟袋”能与“婆娘牲口”相提并论,足可见烟同陕西人关系之密切。

  不吸烟不喝酒,白在世上走。

  马无铃响不会走,人不吸烟不如狗(流传于陕西关中一带)。

  一辈子不抽烟,枉活人世间。

  这几则谚语表露了吸烟者对烟草的态度,但对不吸烟者进行泼妇式的辱骂实不可取。

  库湿早发现,卷烟不霉变。

  卷烟生来娇,怕热又怕潮。

  这两则谚语说明卷烟防霉度夏的重要性。

  卷烟品牌全,不愁不卖钱。

  进烟看市场,压库饬钱财。

  品牌齐全、适销对路对卷烟经营尤为关键。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