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创建的烟草科研机构
时间:2010-08-11 来源: 作者:
位于许昌市区北郊组庄东门外的河南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是我国自己创建的最早的烟草专业科研机构。 1934年,在国民政府财政部调查卷烟税专员、全国纸烟捐务总局总稽核、英美烟公司驻中国华北之代理人、许昌烟叶公司总经理、买办部挺生的倡议下,在许昌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全国美种烟叶改良委员会。财政部税务署署长任委员长,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许昌县县长徐亚屏任副委员长,邬挺生任专任委员。改良委员会直隶于财政部税务署,其宗旨是改良和推广美种烟叶的生产,以与美产烟抗衡。此举得到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的赞许,他发表宣言,竭诚支持,“嘉其振兴国产,意美法良,……爱在卷烟业请准拨给改良烟叶协助缉私费项下酌拨五万元,以充创办基金,其办理计划,先就河南许昌开办,俟有成效,再于鲁之青州,皖之门台子,以及其他各地,次第推广而展拓之……”经过积极筹备,是年秋,邬挺生以所拨5万元经费,在许昌北郊俎庄,以每亩83块银圆的高价,连片购买土地43亩(当时民众之间买卖土地价格每亩40块银圆左右)。雇烟工9人,盖烤房2座,办公室兼试验室3间。派英美烟公司职员许玉贤为领班(工头),以美籍烟叶专家牛森(g.h.newsome,英美烟公司和许昌烟叶公司顾问)为技术指导,建立了财政部税务署许昌烟叶试验场。
许昌烟叶试验场建立之初,设备简陋,缺乏科研设施,主要是培育烟叶良种和推广收、烤技术。当时,许昌周围的各县,种植烟叶相当普遍,“除了佃农、雇农以外,几乎每家必种烟叶。”据有关资料统计,种植烟叶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9%,群众流传有“十亩地八亩烟,两亩红薯顶住天”之说。但品种退化,炕房设备陈旧,烘烤技术落后。为此,在建场之后,他们曾组织许昌周围56个县的数千农民代表到许昌烟叶试验场听讲、学习烤烟生产改良技术,并将由牛森所著的《美种烟叶指南})一书向烟农广为散发。
1935年底和1936年底,邬挺生和牛森相继被刺杀死。1937年,英美烟公司许昌烟叶公司自行撤离许昌,许昌烟叶试验场亦因无人视事而停止工作。场里的43亩土地由9名烟工分种。抗日战争时期,该场土地及设备被许昌巨商周锦堂把持,分租给当地农民耕种。1940年,场里的9名烟工奉命被调往四川成都附近的烟叶试验场,在当地培育、推广种烟技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农林部烟产改进处在许昌烟叶试验场原址建河南省烟叶改良场。1948年许昌将解放时,该场大部分人员迁返南京。$page$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经中央农业部调整,在原河南省烟叶改良场基础上建立烟产改进处,隶属于中南区农林部,大部分科研技术人员调回许昌。是年7月,划归河南省农林厅,改处为场,称为河南省许昌烟草试验场。1979年3月,为科研归口期间,经上级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将许昌烟草试验场划归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改称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几十年来,该所为我国烟草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外烟草科研方面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烟草专家曾多次到该所参观并进行科研技术交流活动。1958年9月21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同志曾专程到该所视察工作。
该所现有试验土地305亩,科研大楼一幢,高、中级科研人员20多人,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科研设备比较完备的烟草专业科研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