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特供烟
时间:2010-08-19 来源: 作者:
烟草公司成立初期,卷烟实行全国统一定价,烟价较死,同质不同价、同价不同质的现象比比皆是。后来,大部分企业把按计划分配来的少量质优价廉的紧俏卷烟采用批条的形式限量供应,被人们称为“特供烟”。虽然实行批条的都是通过正常渠道买不到的牌子,但大凡搞到批条的都得以零售价购买,在价格上沾不着便宜。1988年下半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红塔山”、“石林”等13种名烟放开零售价格,实行随行就市。这时,名烟价格扶摇直上,逐渐对一些关系人士失去了吸引力,人们开始把目光瞄准了尚未放开价格的品牌上,如上海的“凤凰”、云南的“蝴蝶泉”等。也有一些与批条领导关系好的人士用批发价买出了“放价”烟。此时特供烟的品种多、价格灵活,可谓“特供史”上的顶峰时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烟价大部分放开,特别是1998年以后,企业可以根据供求关系对卷烟产品实行自主定价,名烟及包装精美质量上乘的卷烟价格高,吸味较差包装粗糙的卷烟价格低,消费者想买的卷烟在市场上都能买到,烟草企业不再对某个品种限量供应了。这时,要说有特供烟的话,那不是特供品种,而是特供价格———批发价,托人批条买烟都是图个便宜,特别是偶遇红白喜事、垒墙盖屋用量大时,更是如此。
2000年以后,我国改革卷烟经营方式,消费者以批发价购买卷烟的现象自行消失,但一些单位还存在“白皮烟”现象。“白皮烟”多是卷烟厂自行卷制,当福利烟和招待烟发放,有的则是烟叶产区企业委托烟厂卷制的“避税”烟,烟草公司成立初期较多见到,很多人将抽 “白皮烟”作为身份的象征。但后来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卷烟厂将“白皮烟”纳入生产计划,并进行多次检查,“白皮烟”便销声匿迹了。
综观特供烟的历史,有人总结了四个特点:一是要有特殊的品种,名牌或是供不应求的紧俏货才有必要特供。二是要有特殊的价格,购买者持有批条后往往可以用低于公平交易的价格买到。三是客观上存在着一部分特殊的消费群体,有资格购买的必是本单位职工或关系人士,外人难以买到。四是要有企业“一把手”、分管经理、销售科长等阶层掌控此事。
若论起源,特供烟当产生于计划经济年代,延续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消亡于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目前特供烟越来越少的现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笔者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烟草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特供烟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在未来的不长时间内必将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