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药材烟草市场网

药材烟草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材烟草知识

绿金时代展现给世界的生态城

时间:2010-09-03 来源:  作者:


 
  ●作为一个在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鹿特丹,其将水视作一种机遇而不是一种威胁,在城市中建造了各种多功能的地下水库和在水面上浮动的房屋……这些措施不仅造就了鹿特丹良好的宜居环境,同时还创造了区域性的经济机遇。
   
  ●当飞机快要到达哥本哈根机场时,如果你往机窗外望去,将会目睹到一幅颇为壮观的景象——蓝色大海的那一头连接着绿色的城市,壮丽的大海上是连绵不断在转动发电的风车。
   
  ●2008年,阿布扎比宣布耗资220多亿美元的造城计划:马斯达尔城将成为全球首座零碳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零、废弃物的产生为零的宏伟目标,它给世界提供了一个绿色的范本。
   
  鹿特丹:地下水库与水上房屋
   
  鹿特丹是世界上最早介入到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也是荷兰第一个建立气候环境保护署的城市。这里的地下水库,其实就是一种新型的堤坝。这种堤坝从外形上看与传统的并无两样,只是里面涵盖了商业和办公空间,平时正常使用,当洪水来临时则发挥抵御的作用。鹿特丹把这种思路渗透到所有新的城市规划中,比如把城市中心的地下车库设计得更深一些,在车库的入口坡道下装有水箱,通常情况下,这就是一座正常的车库,而当洪水来袭时,这里便可以作为临时的储水装置。市中心的公园和广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设计的时候就得加入抵御洪水的功能,平时是供市民娱乐的公共设施,而到了强降雨天,这里就变成一座临时的水库。
   
  鹿特丹还计划在水上另造一座新城,把工业区移到这座新城上。为了更加适应未来的水上生活,城市中一些特定区域的房屋被设计成水面上升之后能够浮动的房屋。这种浮动房屋并不是真的像船一样在水上漂流,而是固定在某一个位置,可以随着水位而上下移动。这一切都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积极方案。不过这种浮动的房屋究竟是按照房屋的标准建造,还是按照船的标准建造,成了人们争论的新话题。
   
  “作为一个最低点在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我们已经学会将水视作一种机遇,而不是威胁。”鹿特丹市气候环境保护署署长宝拉·范霍文这样说。
   
    将水视作机遇,鹿特丹很早就采取了规划和行动,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可以获益。范霍文说:“鹿特丹在土地和水相互作用方面的专长不仅造就了鹿特丹的宜居环境,同时创造了区域性的经济机遇。在荷兰,很多人都对鹿特丹气候防护项目很感兴趣,可再生能源公司、污水处理公司等纷纷参与进来,一些开发商和建筑师也在努力建造更节能的建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有人计算,在荷兰,投资10亿美元在节能建筑上,可以创造6000个工作岗位;而投资10亿美元在一个新能源工厂上,可以创造1800个工作岗位。”
   
  鹿特丹在尝试如何将城市规划与水治理很好地融合起来的同时,还把这种经验作为技术输出,把应对气候变化使之成为商业机会。
   
  哥本哈根:自行车城
   
  初夏的哥本哈根,白天变得越来越长,处处鸟语花香。街上的人个个喜气洋洋,或漫步、或在街边喝咖啡、或是坐在海港旁聊天,这些景象在悠闲的欧洲城市司空见惯。
   
  然而,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同。那就是大街小巷里,来来往往地穿梭着各式自行车,许多马路上都有专设的自行车道,到处可见专用的自行车停车点。甚至偶尔驶过几辆人力三轮车,那是为游客“漫游”哥本哈根所准备的,不知是这些三轮车的装备“先进”,还是蹬三轮车的小伙子们强悍,这些三轮车都跑得飞快。
   
  “50%的哥本哈根人每天都使用自行车,市内1/3的工作场所都可以通过自行车到达,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被市民们亲昵地称为“自行车市长”的邦代如今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市政厅上班,他为实现“自行车之都”花费了很多心血。
   
  1999年,哥本哈根市政府有感于越来越多的汽车所引起的交通堵塞、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决定将过去的“自行车传统”重新带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并且以“自行车人”的思维来制定城市发展政策。除了市民不断增强的环保意识、拥有便捷的自行车行驶环境以外,高达180%的汽车税也让不少人在经济上更偏向使用价廉物美的自行车,更何况骑自行车还可以保持身心健康。
   
  在哥本哈根还设有8个被称为“生态点”的环境办公室,专门用来与市民沟通有关环境的信息和建议。正是这样的公共讨论,让市政府在2007年制定出了“2015年哥本哈根愿景”。哥本哈根希望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模范生”——到2015年,哥本哈根将减少20%的碳排放;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首都城市。
   
  如今,随着“自行车之都”的声名远扬,哥本哈根专门开设了一个办公室,接待来自外国的关于哥本哈根自行车政策的咨询。
   
  马斯达尔:阿拉伯的桃花源
   
  还记得阿拉丁的故事吗?聪明的阿拉丁从法师那里抢回了神灯,把被法师移走的城堡和公主从非洲夺了回来。而今天,在阿拉伯的领地上,同样神奇的事情正在上演。不出6年,一座现代城堡就将在阿布扎比拔地而起。马斯达尔城,全球首座零碳城,阿拉伯世界的新骄傲。
   
  如果你有幸成为这个城堡5万居民中的一员,你每天的生活将是这样的:清早起床,喝一杯由淡化海水冲的咖啡,先到集市逛一圈,然后步行200米到办公室去上班。虽然街上温度可能达到50度以上,可是你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热,因为城市上空树影斑驳,而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树木,是由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滤网。
   
  你的办公大楼完全是依靠太阳能供应能源的绿建筑,你从来不知道“空调”是什么东西,因为在城市中心有几个“风塔”,它们利用自然的空气流动自动调节温度。你也没见过“小汽车”,在城里,要么是乘坐半空中的轨道电车,要么是骑一辆自行车沿密布的河道以及花园穿梭。出城的话,这里有一条轻轨直通阿布扎比。
   
  在这座零碳城里,所有的建筑都限高5层,而绝大多数建筑的屋顶都布满了太阳能电池板。城中的电力供应主要来自沙漠的烈日以及波斯湾的海风。城中99%的垃圾都不得使用掩埋法处理,而是尽可能回收或用作附近农田的肥料。而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将用来灌溉城市街道旁种植的棕榈树和红木。每天无论你在家中还是路上,始终相伴的是潺潺流水和绿树红花。你真正生活在沙漠里的桃花源。
   
  这一切并不是人类的梦想,而是正在进行的项目。2008年,阿布扎比宣布了这个耗资220多亿美元的造城计划,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个占地6平方公里,靠近阿布扎比机场的马斯达尔将做到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零、废弃物的产生为零的宏伟目标,给全世界提供一个绿色的范本。
   
  同样来自阿拉伯世界的迪拜,这个产生了全球唯一的7星级酒店、酝酿着全世界第一高楼、耗资15亿美元打造一个酒店开幕仪式的地方,在穷尽奢华的同时,暴露出其极度耗费资源的不可持续性。迪拜所有的石油资源预计将在几十年后枯竭,到那时,所有用石油堆砌起的奢华必将坍塌,奢华梦也只能残存于人们的回忆之中。
   
  其实,阿布扎比供应着全世界9%的原油以及5%的天然气,是个名副其实的能源大国。也正是因为阿布扎比太依赖石油资源了,现在,他们不得不考虑当石油枯竭之后国家该怎么办,不得不去寻找替代方案。
   
  阿布扎比政府认为,兴建马斯达尔未来之城这个项目,虽然220亿美元是一笔巨大的数字,但是当马斯达尔城建成后,它将在接下来的25年中为阿布扎比节省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石油,提供7万个就业机会,并贡献2%的年经济增长率。而这座由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所有电力的城市,势必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在碳交易市场上,这亦是一笔庞大的收入。
   
  这个计划带来的商业和投资前景更是让人兴奋。这座城将容纳超过1500家公司,英国石油、壳牌、道达尔、通用电气、三菱、三井、劳斯莱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世界最顶尖的组织都已经确认参与到项目中来。2009年6月,新成立的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将总部选址在马斯达尔城,这个机构有全世界136个政府部门的参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已经向全世界敞开了大门。
   
  维京人的屋顶花园
   
  维京人早就已经知道用草皮做屋顶,这样冬暖夏凉。这里的传统设计影响了这个地区的现代生态设计,在马尔默城有大片大片的屋顶花园。这个村庄完全按照12世纪维京人的生活方式来建造:让房子重新回归它本来的意义——与环境共处。
   
  一进入到马尔默“Augustenborg生态城”的街区,远远地就能看见高高低低的房子上是一片片的屋顶花园,一时间身边的绿色突然充满了层次感——除了青青的绿地、摇曳的花木和高耸的大树,还有人造屋顶上呈现的大片自然的绿色。
   
  “自从建了屋顶植物园,海鸥们都喜欢来这里孵蛋。”专门为马尔默城的绿色屋顶推广而成立的“斯堪的纳维亚绿色屋顶协会”的工作人员,指着满天飞舞的海鸥和屋顶花园角落里的海鸥蛋说道。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屋顶植物园,建于1999年,展示着当地各种植被环境下的代表植物,除了花花草草,还有各式蔬菜,精心设计的雨水排水道也成为美丽景观的一部分。这个屋顶植物园被当做示范和研究项目,免费向公众开放,协会也组织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园林学者进行研究探讨。
   
  “绿色屋顶带来很多好处,可以减少暴雨所造成的冲刷影响,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微观气候,提升屋顶材质的使用年限,帮助改善生物多样性、减少噪音、降低房间制冷的能源消耗,同时也减少城市的过热现象,最棒的一点是,非常漂亮!”这位把屋顶植物园当做自家花园去照顾的工作人员,充满感情地一一列举绿色屋顶的好处。
   

    《绿金时代——妙趣横生的绿色经济》  孙海燕  孙杨  著  中信出版社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