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60%产量 开县木香“飘”全国
记者昨日从重庆市科委获悉,我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县木香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及GAP认证通过验收。作为全国首个建成的木香GAP标准化基地,开县木香现已香飘全国,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从粗放式种植到标准化生产,从名不见经传到全国第一,只用了3年。
百里挑一的扶贫项目
昨日,闻知市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县木香GAP标准化基地建设通过市科委专家组验收,开县扶贫办主任李继安兴奋得逐一打电话约同事出来喝酒庆贺,在扶贫办工作了近10年的他,为了该县木香产业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
出门就是山,田地在山间,辛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当地农民曾传唱的这首歌谣,道出了开县关面乡泉秀村等20多特困村的荒凉与贫瘠。如何让贫瘠的深山能生钱,成为政府思考的问题。
种果树、栽桑养蚕、发展养殖业一次次探索尝试,或因地理条件,或因项目没特色,均收效不大。出路在哪里?2008年,开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展开了贫困山区如何脱贫的大讨论,并邀请社科院、西南大学等农村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诊把脉,在专家的指点下,开县盯上了木香。
木香原产印度,后因在云南种植闻名,它不仅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中药,还能提炼出香精,可供生产高档香水。经该县农委、扶贫办等部门调查,发现全国木香只有云南种植面积稍大一点,市场上供不应求。
开县的土壤和气候比较适合,我们便从上百个扶贫项目中选定了木香,李继安说,将木香作为该县重点扶贫项目后,为了防止其他地方跟风,该县一度将其作为机密,只做不说。
从粗放种植到标准化生产
李继安告诉记者,木香一年播种可以多年收获,每年只需进行一两次简单的除草管理就行,而且价格不错,一些农民尝到甜头后积极性很高,全县木香种植面积增长迅猛。在关面乡泉秀村,木香种植大户谢明章家的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亩,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产量攀升,粗放式种植的弊端也开始显现。李继安称,由于木香品种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市场行情阴晴不定。2009年,开县开始探索规范化生产,力图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木香良种,形成完整的木香种植技术,从而有效解决木香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真正形成种子专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标准化产地初加工高新技术深加工品牌化营销的产业化链条。不久,这一项目获得重庆市科委立项支持,并获得资金扶持。
李继安称,该项目启动后,开县制定了木香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对栽培管理技术人员和药农进行培训,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木香的产量和品质,并从云南等地采集回优良的木香种子,建成木香种子资源圃,经过3年的科学实验,初步筛选出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种3个。
创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开县的木香种植面积已近10万亩,年产干木香近万吨,占全国木香总产量的60%左右。
然而,规模虽然上来了,但是加工、营销等环节的问题也出现了。由于烘干设备的问题,产品曾被客商怀疑有假由于销售环节不畅,出现过商贩压价收购,致使种植农户利益受损在价格上,国内各大中药材交易市场,都以云南产地的木香价格为标杆。
为了保证品质,开县及时引导主产区建立木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按照农户入社面积计算分红,调动了种植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龙头企业 土地流转 产业示范基地模式,实行产销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产品脱节等问题。同时,开县木香及时申请注册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并频频亮相国内各大博览会和展销会,努力提升开县木香产业的品牌形象。
在营销上,开县有关部门开通了网售专区,今年通过电子商务、快递等新的渠道,全县已售出10万斤以上的木香,李继安说,今后政府将逐步建立完善的网络销售平台,培养成熟的营销团队,在国内大城市建立直销网点,并搭建信息平台,帮助药农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引入深加工项目增利润
据了解,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开县木香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好评。2010年,开县的100吨干木香首次出口到印度,至今共出口印度500多吨木香,它已成为开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创品牌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将努力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争取早日在全国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李继安称,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上,该县已经作出了相应的规划,将集中发展规模较大的木香生产基地,并配套大型烘干加工厂。为了抵御价格频繁波动,当地政府还与企业联手建立了大型仓储设施,行情低迷时,药企以保护价收购,先存在仓库里,待行情转好时再卖出,从而不让种植农户遭受市场波动带来的伤害。
目前,我们卖的还是原材料,利润大头让别人赚走了,我们正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云木香精粉、香精深加工项目,李继安称,十二五期间,该县将努力将木香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木香之乡。
商报记者 杨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