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海拾贝——安庆烟丝
烟丝是指用烟叶、烟梗切成丝状、粒状、片状、末状等形状,加入辅料后,经过发酵,不经卷制即可吸用的烟草制品。烟丝可以直接用卷烟纸手工卷起来抽,也可以用卷烟器卷起来使用,也有用烟斗等烟具吸食的。主要由叶丝、梗丝和烟草薄片等组成,但假冒烟丝一般没有烟草薄片。烟丝又有标准烟丝和膨胀烟丝之分,烟草薄片是用烟末、烟梗等为原料,切成丝后填充在烟丝中,大多是用来制作低档卷烟产品的。
安庆境内,烟丝名称各地不一,宿松、望江称土烟叶,怀宁、太湖、潜山称土黄烟;枞阳称黄烟,桐城分别称为大烟、干黄,也有称烟丝为白奇、草丝、净丝的。其加工方法:将菜子油喷上烟叶,调以白糖拌匀,再用压板将叠起的烟叶压紧,用烟刀切齐成长方形装夹在木制的烟榨上,使劲扎紧待出油后,再用烟刨制烟丝。
安庆烟丝加工始于清代,民国期间随着晾晒烟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民间烟丝加工量迅速增加。但多为手工刨丝,也有的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作坊式批量加工。其加工的烟丝一部分自家吸用,多数拿到市场销售,有的远销湖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抗日战争时期,安庆大部分县都有刨烟店。其中怀宁、太湖、潜山、宿松、桐城产量较多,有的县刨烟店多达数十家。直到解放初期,安庆市内仍有手工卷烟作坊或个体手工卷烟户226家。桐城县历史上就有传统的旱烟丝(即黄烟)生产习惯,民国33年(1944年),县内办有复生、博济、华中实业等私营和官商合办的烟店、作坊和烟厂,拥有资金17.4万元,解放前夕先后歇业。1954年,该县城和青草塥、孔城、金神墩、老梅树街、练潭、大吴、三十里铺、双店等集镇有个体旱烟丝加工业36家,1956年后县城个体旱烟丝加工业加入当地商业合作组织,1958年后陆续停业。
安庆不仅晾晒烟叶种植历史悠久,烟叶、烟丝、手工卷烟及机制卷烟的市场交易历史同样也很久远。烟叶、烟丝除在境内大量销售外,有相当数量销往外省市,甚至远销东南亚地区。民国8年(1919年),安庆境内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望江等县的烟叶、烟丝销量相当大,所产烟叶及加工的烟丝大部份在当地烟行销,详见上表:
宿松县在民国期间烟叶和烟丝销售有两个渠道:一是本县烟店加工烟丝(俗称黄烟)销售给县内烟民吸用;二是大量向外埠推销。据民间走访询问,在烟丝出售方面,该县城关有王亚西、虞水滨、陈焰庭、周复茂、方义盛、黄斩盛等六、七家私人烟店,专门将烟叶加工成烟丝出售,每家烟店都长年聘请烟匠一、二人加工制丝,每人每天能做15公斤斤左右烟叶,生产烟丝10公斤左右,每公斤烟丝当时售价在6—10角银元。抗日战争至解放初期,该县城关私人烟店所产烟丝不仅供应本县居民,而且远销瑞昌、蕲州等地。县内重点集镇都有烟匠为当地农民加工烟丝。为烟店加工出售、对外推销活动都是由烟行把持经营。该县在许岭、九姑、佐坝等产烟叶地区有:张孔亮、杨思梅、容冉青、周念哉、周时哉、张子帆、张子和、陶叶成、洪彩文、洪智大、曹万水、余依理、大吉祥、大德生、同大等20多个个人设立的烟行。每年烟叶出产时,外埠商人来当地烟行求货的络绎不绝,年销烟叶可达200万公斤。销往地区有省内的芜湖市、江苏省的镇江市以及上海市。有的出口远销南洋群岛。当时的售价很高,每100公斤80银上下,最高的价格达到每100公斤100银。$page$
20世纪30—40年代,桐城晒烟进入发展盛期,桐城东北部几乎户户都种晒烟,其品质优良,厦门客商不畏旅途遥远和交通不便,在吴桥设立两个大型烟行,代收此地烟叶,桐城晒烟一时驰名。除在本地大量销售外,还远销上海、福建、湖北汉口等地。
安庆境内的烟叶不仅仅外售,也有的烟店如望江县的同德、福兴祥、同兴三家烟店还从江西铙州购进烟叶,高峰时一年竟购进6万2900公斤,然后再制成皮丝、黄条进行销售。
1963年,我国调整烟草管理体制,增强了烟叶种植和收购的计划性。并对烟叶种植及手工卷烟加强治理。此后,安庆各地烟行、烟丝加工日渐萎缩。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少数乡村的农民,在田间地头零星种植烟叶制成烟丝,或用烟袋吸食,或手工卷烟吸用。这固然是因为有一些农民经济条件差,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民间长期形成的吸用烟丝或采用手工卷烟的习惯难以改变。
参考文献:
《安徽省·烟草志31下》《安庆烟草志》《枞阳县烟草志》《桐城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