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药材烟草市场网

药材烟草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材烟草知识

鹤山红烟

时间:2011-11-29 来源:  作者:
    红烟是鹤山著名的土特产,历史悠久,过去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岁月。时至今日,老一辈鹤山人谈起抽“尖唛”(指头大尾尖的鹤山卷烟)的历史,仍津津乐道。

    据史书记载,红烟原产于南美,明代由菲律宾传入闽粤。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嘉庆年间,鹤山烟田遍布。据当时的县志称:“在境内举目一望,所见者皆烟作,自低田至梯田,不植烟者几稀矣。”时种植面积逾四万亩,年产烟叶5000吨,广州、江门一些大烟庄均在沙坪、鹤城设行收购烟叶,转运到欧美、南洋一带。清末民初,鹤山成为广东烟叶主要出口基地。据《广东通志》记载:“鹤山县以产烟驰名,每年出口在百万金(白银)”。1926年,全县种植面积达4.8万亩,年产烟叶7000吨。

  鹤山红烟素以叶色红亮、味道浓烈、香醇馥郁、油分多、弹力强、揉搓不碎、久贮不变而驰名中外,尤以雅瑶上南所产最佳,被誉为烟中之宝。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沙坪集收购、经营、加工为一体的烟庄有十多家,从业人员千余人,加工烟丝近千吨。著名的李义兰烟庄生产的黑猫牌烟丝风行海内外。

  然而,随着欧美卷烟的大量涌入,东南亚各国对进口烟叶征收高额关税,鹤山烟叶生产受到严重打击。1937年面积锐减至2.6万亩,总产量为3200吨。抗日战争爆发后,烟叶外销受阻,烟田面积、产量继续缩减,至1949年种植面积减至2.4万亩,年产烟叶2800吨。

  建国后,鹤山重视红烟生产,将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采取平价供应肥料、农药,发放贷款以及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扶持烟农和烟厂,使烟叶和烟丝生产逐年上升。

  1956年,全县种植面积恢复到五万多亩,产量四千五百多吨。在这期间烟厂还通过技术革新,增加了驰誉珠三角的雪茄新品种,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红烟生产持续上升。1981年面积逾六万亩,总产5100吨,为建国后最高水平。当时国营县烟丝厂生产也不断前进,规模日益扩大,拥有烟闸37台、5吨锅炉1台、运烟船1艘、汽车2辆、员工220名、季节工近千名。1981年产烟丝1200吨,其中出口东南亚等地区13吨,产值六百多万元,税金298万元,成为全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该厂将下脚料烟骨试制成农药,进行综合利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口卷烟大量涌入,加之农业结构调整,烟田大幅减少,红烟生产走向衰落。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缩减到2.5万亩,产量2700吨。进入21世纪,鹤山红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