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药材烟草市场网

药材烟草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材烟草知识

“王大盛”:风行福建300余年的烟铺

时间:2011-12-01 来源:  作者:

    明末清初,随着烟草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吸烟的盛行,福建产烟区的城镇陆续出现雏形烟店。据旧志记载,省内出现最早的烟铺叫“王大盛”,坐落在福州仓山。

    “王大盛”烟铺在明朝崇祯末年(也有人说是在清朝顺治初年)创办。创始人名叫王鹏,据民国时期《藤山志》所载他是个莆田人。王鹏擅长制作烟丝,一家老小逃避战乱流落福州后,为养家糊口,他每天都挑着自制烟丝在仓山各里贩卖。因为他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很快就有了一些盈余,在仓山下藤路开了“王大盛”烟铺,采用当时比较普遍的前店后坊格局,既方便自做自卖,又有利于技术保密。

    “王大盛”烟铺在制丝上很下功夫,发明了培油炒烟丝法。上等烟丝用菜油或茶油炒,中等以下烟丝用花生油炒。炒时加入适量酒、五香、桂花、糖配味,再加入姜黄粉、铁红、土朱砂上色。这样制出的烟丝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干松柔软不易发霉,深受消费者欢迎。更巧的是当时福州流行瘟疫,而长期抽“王大盛”烟的烟民却极少得病,顿时“王大盛” 烟名声大振,人人争购,就连平时不抽烟的人也会从大老远赶来这里吸上几口预防一下,一时间烟铺生意十分兴旺,王鹏一家意想不到地发了起来。

    这一时期,全省各地烟铺陆续开张,仅福州地区就有十余家。为了保住招牌,招徕顾客,“王大盛”再出新招:一是把自产的烟命名为朋兄烟,以示对顾客的敬重;二是用烟铺对面的“五代通明古井”作为朋兄烟商标,每包烟包装纸上都盖上古井图案形成广告效应;三是在墙上挂烟杆、桌上放水烟筒,让顾客免费品烟。一些只尝不买的“蹭”烟者回去后眉飞色舞地描述,无形中变成义务宣传员。这三招,让烟铺生意越发红火。

    在生意越做越大的同时,烟铺一方面向外扩张,在马尾、尚干等地开设了分店;另一方面主动与官府搞好关系。当时福州府专门在仓山通明巷口为“王大盛”烟铺立碑告示,严禁假冒,违者重惩。民国时期,“王大盛”烟铺仍是福州最大烟行之一。1956年,福州开展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全市烟丝统归福州烟丝厂经营。这时卷烟开始流行,抽烟丝的人很少了,从明朝末年开始风行300余年的“王大盛”就此不存。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