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药材烟草市场网

药材烟草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材烟草知识

老烟区的浓浓金叶情

时间:2011-12-05 来源:  作者:

    黄冈晒烟向有盛名。清光绪年间编的《烟叶略述》记载:“湖北黄冈县土性甚宜烟草,所产向与邓州争衡”。日本外务省出版的《清国事情》也明确记载:“集中在汉口的烟草,湖北产品中以黄冈、均州烟草声价最好,产量亦多。”民国四年(1915年),黄冈晒烟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在太平洋博览会上荣获世界烟草佳品奖。

    黄冈晒烟之所以能驰名中外,一是外观好,烟叶颜色黄亮,叶片平整,筋小叶薄,油分充足;二是内在化学成分协调,烟碱含量为1%~3%,总糖12%~15%;三是燃烧性强,吸味爽口醇正,香气浓,劲头适中;四是组织细,含梗率极低,填充力强;五是使用价值高,黄冈晒烟属半香料型烟叶,是中、高档烤烟型和混合型卷烟的优质原料。

    黄冈晒烟生产历史悠久,据湖北省、黄冈地区、黄冈县有关史志资料记载,黄冈晒烟始种于明末清初(1620~164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曾有“三山名烟”之称,即马鞍山、佛贵山、狮背后山,其中又以马鞍山叶质为最好。

    清朝时期,黄冈晒烟已经慢慢发展起来,有关史料表明乾隆时黄冈晒烟的种植面积占到了当时的县境版图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同治十二年(1873年)产量高达7.2万担。《湖北商务报》1900年写到:“黄冈烟叶丰收——湖北黄冈土货,以烟叶为大宗,向来行销广东,次则日本人亦来购取。”此时的黄冈晒烟已经名声在外。

    民国年间,黄冈晒烟生产跌宕起伏,由盛至衰。1912年~1937年,黄冈晒烟产量颇丰,贸易行庄也最多,最高年产量达12万担。据1926年《银行杂志》记载:“汉口烟叶交易年在30万担以上,其中黄冈片子6万担……大抵色泽以黄冈为最佳”。又据1951年《县工商联》记载:“1932~1933年黄冈晒烟大约产1100万斤~1200万斤。”1933年《工商半月谈》记载:“上海各种土烟价格,以黄冈叶为首,每担52块光洋”。当时黄冈晒烟以“色泽金黄、香味纯正、筋小叶簿、尼古丁适中”的高品质,傲视海内外市场,世界各国竞相争购。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黄冈晒烟生产衰落,常年产量2万~3万担左右,高产年不过4万担。据相关资料统计,1949年黄冈晒烟播种面积31829亩,总产量2.6万担,比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的58820亩、总产量5万担,分别下降45.9%和48%。

    解放以后,黄冈晒烟重新勃发生机,产量远远超过了抗战时期。1949~1953年平均产量为3.6万担,随后的几个“五年计划”中,除“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时期外,烟草生产持续稳步上升。

    改革开放后,黄冈晒烟作为传统拳头产品恢复生产,13名技术人员长期驻扎烟草种植地区,指导烟农将世代相传的种植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实行规范化、区域化种植,并推行了“油烟稻”、“麦烟稻”、“旱地麦套烟”等12种新的种植法,不仅使黄冈晒烟的质量和产量大幅度回升,而且经济效益成倍增长。1987年的《中国商报》甚至以《黄冈名晒烟东山再起》为题作了欣喜的报道。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黄冈晒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黄冈晒烟曾经的辉煌,依旧铭记在黄冈人的心里。那一片片黄金叶,亦是当年黄冈的一张名片。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