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烟史探源
桂阳自然条件优越,温、光、水、土、热非常适合种植烤烟,古称“烟草之乡”。每年春季,走进桂阳农村放眼望去,田里是烟、土里是烟,全部地膜覆盖,宛如一夜飞龙舞,万陇千冲裹素装,是谓“百里银海”;到了春夏之交,植株茁壮,绿叶婆娑,烟波浩淼,一望无际,是谓“百里绿海”;待到盛夏时节,成熟的烟叶绿褪呈黄,光彩耀目,烤干的烟叶桔黄灿烂,金光闪闪,农民家里楼上是烟、楼下是烟,公路上人们挑的是烟,车子运的是烟,是谓“百里金海”。
桂阳烟草,始种于明代万历,扩种于清代光绪,初盛于民国中期,旺盛于新中国成立后。明万历21年(1593),烟草从菲律宾吕宋岛传入广东、福建不久,境内樟树下、长江圩一带始种晒烟。时人以烟叶可避瘴气、除头风,种植和吸用者日渐增多,故桂阳烟草史几乎与华夏烟草史同步。但数量尚少,直至嘉庆年间,仍“嗜者甚众,地不多产,惟买于衡湘他邑”。清光绪年间,烟草种植已遍及全县,自吸之外已有少量烟叶外销。
民国时期,晒烟逐渐成为全县经济作物和商品输出之大宗。粤汉铁路通车后,桂阳烟叶多先运郴县,再由火车运销外地。《粤汉铁路备览》记载:“湖南人之嗜吸土烟者,对于郴县烟叶无不交相称赞,故‘郴州叶’之佳名乃逐渐普遍于湘矣!”桂阳所产烟在郴县集散,统称为“郴州叶”,而桂阳烟叶常年产量(8000担)多于郴县(6000担),故当时扬名遐迩的“郴州叶”实以桂阳为主产地。抗日战争初期,外国卷烟进口锐减,晒烟一度价昂畅销。民国30年产烟1230吨,占全省总产的十分之一。民国35年出版的《湖南经济》称:“湖南烟叶以桂阳产者最优。”因此,耒阳、常宁、衡阳、常德、郴县、宜章、乐昌、韶关等地烟商多到此采购。烟商常到桂阳县城、三义圩(今樟市)、流渡桥(今流峰)等地采购烟叶,常年外销量5000余担,最多年达2万担。三义圩和流渡桥均为三日一圩,盛市期每圩成交量在百担以上。县人唐和顺在衡州大河街开设“和顺烟栈”,专营桂阳烟叶外销,先将烟叶从桂阳舍人渡航运至衡州,再经湘江、长江外销长沙、武汉、上海等地。历时20年,桂阳烟随之扬名湘中湘北。英国在武汉开办烟叶购销公司收购中国烟叶,其中桂阳烟叶占相当大的比重。民国31至38年,为增产粮食以应军需,县政府下令“除新垦荒地准予栽种烟草外,凡宜种杂粮的旱地严禁栽种”,县内晒烟种植剧减。民国38年烟叶产量比民国30年减少1.71万担。
解放初期,县委、县人民政府一面帮助农民发展晒烟,一面开始试种烤烟。晒烟产量1954年达到563吨,居全省第二位,1957年又上升到900吨。产于樟市一带的“樟片”和产于流峰一带“流片”,成为烟叶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驰誉遐迩。烤烟于1952年试种,1960年成功,接着大面积推广。70年代中期,烤烟取代晒烟,并成为全国10个基地县之一。1990年美国科学家帕特里克·C·肯尼迪博士来桂阳考察后写下这样的留言:“我敢说,任何一个北卡罗来纳州(美国烤烟主产区)的烟叶种植者,如果有这样好的烟叶,都会引以自豪。”近年来,烤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前列,通过加大科技兴烟力度,着力打造“桂阳金叶”品牌,烟叶质量不断提升,“桂阳金叶”品牌叫响全国,成为湖南省唯一年产值过5亿元、税收过亿元的单个农产品。国内许多著名卷烟生产企业都来到桂阳联办原烟生产基地,烟叶生产和调拨的基地化程度超过90%。桂阳县相继被列为“全国优质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县”、“全国替代进口烟叶基地县”、“全国烟叶ISO9000标准化质量体系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