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药材烟草市场网

药材烟草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材烟草知识

宜昌——中国雪茄烟发源地之一

时间:2011-12-14 来源:  作者:

    在中国卷烟工业历史上,人们关注和熟知的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北洋烟草公司,而1899 年创办的中国首家民族资本卷烟厂——宜昌茂大卷叶烟制造所(以下简称茂大)却鲜为人知。笔者在编修《宜昌烟草志》的实践中,打开历史的尘封,有幸接触到较为翔实的资料。本文旨在沿着历史发展轨迹,介绍茂大和天生祥烟号的相关情况,寻求宜昌烟草在历史上的闪光点,进一步确定茂大在中国卷烟工业史的首创地位。

    一、茂大诞生之政治经济背景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政治上卖国求荣、一味妥协退让,致使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紧了政治上控制中国、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社会民族矛盾日趋尖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空前高涨。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就在中华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形势下爆发。义和团把斗争目标直指反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其基本口号“扶清灭洋”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伴随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入大量“洋货”的同时亦获得了设厂权,这就适应了外国资本输出的需要。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开办工厂,并免纳各种苛捐杂税,将会在经济上榨取更大的利润和好处。据统计,到1900年,外国在华开办的工厂数量猛增,已从战前的80余家激增到933家。

    面对西方列强政治、经济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除政治上的武力反抗外,一些爱国人士积极主张采引“西法”,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抵制洋货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手段。1895年,顺天府尹胡焰某在《变法自强疏》中说:“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民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和其后几次《上皇帝书》里,都提出奖励、保护民间兴办企业的要求。此外,清政府面对外国资本大量倾入的压力,也不能不考虑对民族资本作一定让步。1895 年6月,清政府以“电旨”方式“饬令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项被迫采取的新措施以及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据不完全统计,1895—1900 年创办资本万元以上的企业共104 家,资本总额估计为2300 多万元。这6 年兴办的厂矿家数略等于甲午战争前20 多年的总和。其中1896—1898 年3年间投资家数较多,似乎出现了一个民间投资兴办企业的小小浪潮。1899年由广东商人投资14000元的茂大就是烟草业顺应这一历史背景的例证。

    二、历史选择了茂大,茂大选择了宜昌

    历史选择茂大的含意除上述19 世纪末的政治经济大背景外,值得一提的是户东商人敢为天下先、努力进取的创业精神。广东地处沿海,而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则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附近。19世纪末各地兴办工业的情况,张之洞在1897年4 月的奏折上有所反映。在叙述了江浙、湖北、江西、陕西、四川等省情况后,张之洞说:“至于广东海邦,十年前(1887 年)即有土丝、洋纸等机器制造之货,近年新增必更不少。”可见广东造就了广东商人的创业精神。烟草传入广东也早于内地,早在1884 年(光绪十年)的《津门杂记》就有记载:“紫竹林通商埠头(天津英租界海河码头)粤人处此者颇多,原广东通商最早,得洋气在先,类多效泰西所为,尝以纸卷叶衔于口吸食之。”可见广东人对卷烟这一新鲜事物的反应敏感并很快接受。这一点自然成为日后茂大开创落于广东商人头上的原由。

    那么,茂大又为什么选择了宜昌呢?除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一人文因素外,宜昌的地方特色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原因。我们不妨从掌握的资料入手来分析宜昌的地理位置、市场环境、原料来源。清末民初,在以水陆为主的交通格局中,长江黄金水道无疑可称为中国交通之大动脉。1876 年(光绪二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宜昌即成为通商口岸。1877年2月,宜昌设立海关开始办理进出口业务。此时,宜昌是长江中上游第一个通商口岸。1895 年4月卖国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至此,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四川到江浙全部向西方列强开放。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汉、通江达海、南屏湘粤、北通豫陕,素为军事之重镇,交通之要冲。承西接东的地理位置使宜昌成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的转头码头和东西部粮食、川盐、川烟、山杂货进出口的枢纽。沪汉运来经宜昌换船转口入川的进口商品主要为棉织品、海产品、卷烟等,出口品种有生漆、药材、丝以及四川金堂、什郁、新都所产“毛烟”、“柳烟”等。1886年,宜汉电讯线路架通,通讯的快捷便利使宜昌海关进出口贸易额大幅上升,到1890年进出口贸易额达白银640.38 万海关两,1896年达1500万两,相当于汉口贸易额的三分之一。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过程中,烟草业是表现较为活跃的产业之一。由于烟叶的商品性较强,加上手工业和农业的某种程度分离,烟丝加工业形成相对独立部门的趋势。烟叶及其制品交换日益扩大,市场越来越明显地向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所需求的规模发展;在布局上形成主产区(如四川金堂)和非主产区及销区之分,在品牌上又有了名牌和非名牌之分,这就为商业资本的活跃提供了条件,烟草的贩运和销售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在烟草贸易中形成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商品集散地。当时的汉口是内地最重要的烟叶商埠之一。卷烟由上海、汉口运往内地,出口烟叶多由汉口运到上海销往欧洲及世界各地。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交界处,自然形成仅次于汉口的烟草集散地。

    《中国烟草史话》中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除丝、茶等大宗商品外,烟草所占比例和出口额也在逐步上升,1867年为1459担、25403两白银;1894年为113886担、1336226两白银。”《宜昌海关志》统计:每年大约有5万捆(每捆约50 斤)即2.5 万担营销宜昌,烟草及其制品占进出口额的5%。宜昌距离长江上游重镇重庆408 英里,四川当时是“毛烟”和“柳烟”的主产区,尤以金堂、新都所产烟叶色泽鲜明、气味醇正,不仅在宜昌具有消费市场,也是制造优质雪茄烟的上乘原料。外地从事不同行业的商人在宜昌投资参与经济活动形成各帮势力,各有同乡会作为同乡交流场所,维护各帮利益。清末民初,在宜昌就有十三帮,其中四川帮就以经营粮食、川盐和川烟为主。四川烟叶的加工(制烟丝)转口贸易、出口贸易都有巨大的利润。精明的广东商人以赚钱为已任,自然会在利益驱使下在宜昌投资办厂,将烟叶加工成雪茄烟开拓市场赚取更多利润。

    综上,宜昌存在着使烟草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肥沃土壤,茂大选择了宜昌正是看好了上述投资办厂的种种优势。

    三、茂大经营概况

    茂大是以手工为主的作坊式工厂。

    茂大于1899 年主要由广东商人江、陈、梁三姓合股创立,总资本金14000元,每股100 元,共100 余股。

   厂址:宜昌市南门外江边与宜昌海关办公楼毗邻

   工厂规模:三栋厂房为东西朝向,砖木结构,其窗户仿西洋式较大,以便通风和透气。从东向西依次为齐叶场(堆放采购烟叶)、卷叶场(制作雪茄烟)、包箱场(包装)。另在工场旁边建事务所供管理人员办公之用。

    职工:3 名技师,48 名工人(全部为15-20 岁宜昌人)

    原料:用四川金堂、什郁产烟叶和日本产“寒天”牌浆糊产品名称、规格及价格:共15 种。“金堂”二种、“香光”二种、“小烟”二种、“大烟”二种、“利葫”四种、“.切口”二种、“中烟”一种、“后利葫”一种,三大类。

    甲种烟由技师亲手制作,形状象鱼雷,销价3元/箱

    乙种烟粗而长(军笛状),销价2.5/箱

    丙种烟细而短(寻常状),销价8角/箱

    产量:日产3000-5000支,50支为一箱,日产60-100箱,月产3000箱,年产36000箱。

    工艺技术:采用当时吕宋(现菲律宾)雪茄烟制造工艺销售:彭泽兰著《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和《东西商报1900 年》记叙了下面二段话:

    “现时主供给国内,即上海地方需用,然渐次输出美国及日本为主旨。”“茂大在上海四马路棋盘街设专立贩卖所。故制品悉皆输送此地”,“其烟气稍强,然香颇烈。此比吕宋制同价格,品则大优”“其余上海销售形势,未得知详细,然上海则外国制品输入来者颇多,需要者伙,故本品适其需要,则上海一地方供给,亦得裕维持其营业也。”

    可见,当时上海的烟草市场虽然外烟较多、竞争激烈。但茂大雪茄烟终因价廉物美成为有竞争力的国产雪茄烟。到1900年下半年,茂大雪茄烟在宜昌报关出口,曾远销日本、美国并在我国北方天津和牛庄(现辽宁营口)一带打开销路,一时成为畅销国货。

    茂大从1899 年开办到1901 年停业,虽然仅短短三年时间,但在中国卷烟工业史上留下光辉一页。它不仅在开办时间上成为中国首家民族资本卷烟厂,早于1901 年官商合办的北洋烟厂,而且在产品的质量和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成为国产雪茄烟中的佼佼者,为抵制外烟、鼓舞民族志气作出重要贡献。茂大雪茄烟的工艺制造技术流传于民间,为后来宜昌的雪茄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茂大停业原因

    茂大停业的原因从史料分析,笔者以为有下述三条:

    其一是规模太小,和同时期存在的卷烟厂相比,投资14000 元是最小规模的一家。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自然处于竞争的不利位置。

    其二是市场萎缩。1900 年后外商、外烟对中国烟草经济的渗透和掠夺,使民族卷烟工业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并逐步改变了国人吸食旱烟、水烟、雪茄烟的习惯,烟丝和雪茄烟市场不断萎缩,再加上义和团和清军队在中国北方战事影响了天津市场的销售。

    其三是1901 年不平等的《辛丑条约》是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主权上的一次大拍卖,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又一沉重枷锁。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财政大破坏,更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搜刮和勒索。如当时进口洋货照缴7.5%的正税和子口税就畅行无阻,而国货则逢关纳税,过卡抽厘。$page$

    五、天生祥烟号

    茂大消亡后,雪茄烟制造工艺在宜昌继续传承,一些前店后场式的手工业雪茄烟作坊纷纷在宜兴起。1911年(宣统三年),一家影响较大的烟厂天生祥烟号在宜兴办。天生祥坐落于宜昌市南门,老板唐德培,四川江北县人。相比茂大,天生祥规模大,有四栋楼房,100 多名工人。天生祥分工细密、管理有序。既有决策层坐镇经营,又有保管、发货、接待。生产车间人员既有师傅又有技工和一般工人各司其责。对比茂大和天生祥的雪茄烟制造工艺,天生祥的工艺比茂大明显复杂、过细、生产环节增多。雪茄烟的制造也从以手工为主向半手工半机械方面发展。天生祥雪茄仍以四川金堂优质烟叶为原料。从烟叶的验收、储存、保管到堆捆都更为讲究,不用霉变烟叶成为天生祥一条诚信原则。天生祥产品以“金罗汉”命名,形成类似于今天的“天”、“官”、“赐”、“云”、“福”、“.寿”六大系列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天”字雪茄被上层消费者誉为“吕宋雪茄”,这种规格为4寸长、一头尖、一头粗、装瑛华贵、包装精美的雪茄主销上海、广州、武汉、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年销量5万箱。二云”字烟长3.5寸、粗5分,主销长江中下游城镇,年销3万箱。“官”、“赐”两种为中档产品,长3寸、粗4分,主销湘西、鄂北、鄂西,年销8万箱。

    “福”、“寿”两种主要满足城乡体力劳动者,农村消费者称为“二福”烟(福、寿为老百姓一生两大幸事),深受中老年人和广大普通劳动者欢迎。到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宜昌虽然还有“大吉祥”、“炳昌祥”、“信义长”、“福利”、“楚亚”等10多家烟号角逐市场,但天生祥以其实力、信誉和产品质量始终处于竞争优势,其它烟号难以与天生祥抗衡。天生祥生存近40年成为当时宜昌颇具名望的字号和厂家,直到1940年6月日军侵占宜昌后,天生祥才被迫停业。1945年宜昌光复后,天生祥在原址恢复,由原老板唐德培之女唐玉泉和她的老表何致祥合股经营,仍生产“天”字牌雪茄,有30名职工。但此时的天生祥与战前不能同日而语,不仅产量大大低于战前,且成本高,加上资金短缺,销路不畅,终于惨淡经营了战后几年,1949年宜昌解放后停业。

    继天生祥之后,1948-1954年宜昌的卷烟工业从未消亡,其中“同庆”、“豫大”、“群力”和“公庆”这四家烟厂已开始生产机制卷烟。

    同庆烟厂:1948年开业,合资企业,总资本4.4万有卷赘机、炒葵机、压榨机、车刀机5台套,职工豫大烟厂一部机器。

    1950 年开业,合资企业,总资本300030名工人。

    公立群力烟厂:1949年开业,先由民间合资兴办。1950年由政府劳改科接办才称谓“公立”。总资本4000元,机器一部,40名工人。

    1951年由同庆、豫大、公立群力三家合并组成公私合营公庆烟厂,总资本5.2万元,是当时鄂西地区唯一的一家烟厂。公庆烟厂有职工84人,8匹电动机一部,小型卷、刨烟机3部,切烟机3部。日产香烟14箱,主要牌号有“新建设”、“三元”、“光复门”、“安全”等,产品主销宜昌地区和川东一带,低档烟在农村畅销,“三元”、“安全”在城镇畅销。1954 年因种种原因停办。

    六、几点启示

    历史的长河,迂回曲折,奔腾向前。20世纪70年代,两座卷烟厂相继在宜昌崛起,其中一座就叫做宜昌雪茄烟厂(三峡卷烟厂前身)。经过宜昌烟草人的顽强奋斗、努力拼搏,这二家卷烟厂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先后挤身中国工业50强,创造了现代宜昌卷烟工业近40年辉煌。从1899年开始的宜昌卷烟工业时至今日走过了百年风雨里程,回顾百年历史,我们又能从中受到何种启示呢。

    启示之一:学习茂大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历史选择茂大说到底是历史在选择创新,是广东三位商人的创新精神开创茂大,也才有了中国卷烟工业史的首创。时代进步、企业的生存发展呼唤着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是思想解放。今天,当我们的企业在面临生存危机的紧急时刻,更需要决策层和广大职工的精神振奋和思想解放。试想,思想保守不求突破,就只会坐以待毙;观念陈旧,墨守成规,也只能永远落后。改革的新举措、管理的新办法、工作的新局面,一切皆源于思想的大解放。正如省委俞书记所指:我们和东部地区不要攀比数字,而要比思想解放程度,比改革力度,比工作力度。省委书记的这番话,值得湖北烟草行业各级领导的深思。

    启示之二:发挥优势,寻求新经济增长点。分析企业外部经济政策环境,立足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条捷径。过去茂大利用宜昌的交通、原料区域优势,曾一度创造辉煌。今天,湖北的白肋烟、宜昌的马里兰烟优势依然存在。早在1995年4月,乐富门国际烟草公司中国雪茄烟考察团考察了三峡卷烟厂。1999年6月,三峡卷烟厂与乐富门国际烟草制品(出口)有限公司正式签订雪茄烟技术合作协议。高道德厂长和乐富门执行董事柏拉德·布兰格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这是我国现代第一个中外合作的雪茄烟项目。现在该项目的问题是如何加大工作落实力度,争取尽快投产。通过这一项目的带动,我们也许还能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

    启示之三:集中规模,优化配置,规范管理。茂大、天生祥以及后来的公庆等烟厂都未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规模太小使它们难以抗御各种风险,最后导致停业破产。历史和现实证明:卷烟工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中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遵循这一经济规律,将三峡烟草做大而合并当阳烟厂和三峡烟厂的大方向并不为错。问题是财务集并后,我们生产点的集并却滞后,导致现行的管理体制矛盾重重,很难管理到位,与原先要求的规范管理相差甚远。目前的境遇,就只能选择集并生产点即集中规模,这样才能谈得上下一步的优化配置、规范管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怀古说今,继往开来。以上三点启示难免很肤浅。但宜昌烟草历史昭示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更勿需悲观失望、妄自菲薄。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我们终将赢来宜昌烟草美好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国通史》

    2.《中国烟草史话》

    3.《宜昌市志》

    4.《宜昌海关志》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