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妥善解决金银花名分之争 我国西南地区盛产
在民间、历史和现实中,金银花这个名字所涵盖的植物,是开出黄白两色花的整个忍冬科植物的总称。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心中的金银花,是指当地所产的一种或几种忍冬科植物。金银花这一名称的通用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
山银花之名首载于1977年版《中国药典》,属于植物名称而非药物名称。2005年版《中国药典》认为1977年是特殊历史时期,所载内容不严谨,为了强调所谓道地性,于是将忍冬科的几个药用植物分开成两个药物名称,即金银花、山银花。在金银花项下只载忍冬,而在山银花项下收载了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
2005版与现行2010版《中国药典》对山银花与金银花进行的分别,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和民间习俗,开了不正当竞争的口子,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建议2015版《中国药典》将山银花项下的植物种与金银花项下植物种合并,统称为金银花,或二者均不使用金银花之名。同时,在还没有充足事实证明山银花与金银花药用价值、安全性不同之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使两者能够通用,以消除管理混乱和市场不良竞争。
近年来由于《中国药典》的修订,药材市场管理的规范和非典以后南方金银花产业开发异军突起等等因素,对原有北方金银花市场造成冲击。关于金银花的名分之争从市场、媒体层面到技术、专家层面,再到政府层面、国家法规管理层面,不断升级。随着《中国药典》2015版定稿逼近,紧张局势加剧,已有山银花主产地在本土集会,打出横幅,张贴大字报,甚至万人签名,上访北京,要求修改《中国药典》有关内容。作为中药学专家,本人陈述其原委,提出建议,希望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妥善处理好这一争端。
《中国药典》中金银花与山银花的相同与不同
功能主治等相同
在2005版、2010版《中国药典》中均明确记载着山银花与金银花在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上都完全相同。均为:【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热发病【用法与用量】6~15克。而且均没有毒副作用或者不良反应的记载。也就是说,山银花与金银花在临床应用和主治疾病等各方面都没有任何区别,而且两者都没有毒副作用。
植物来源同科同属不同种
金银花与山银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均属于忍冬科忍冬属植物。现行2010版《中国药典》中金银花来源于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山银花植物来源于4种忍冬科植物,即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
金银花与山银花名称的历史沿革
金银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沈括、苏轼合著的《苏沈良方》,其记载为初开白色,数日变黄,每黄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这里的金银花只是作为忍冬花的别名,而其药用部位是忍冬藤而非忍冬花,因此不能作为金银花药用的出典。
到了明代,忍冬药用部位逐渐由茎叶到与花并用,进而有以金银花为药名的记载。如明初周定王朱橚所编的《救荒本草》记载了金银花的产地、生长习性、植物形态,且有了明确的性味功效。因此,把《救荒本草》作为药用金银花出典,是非常合理的。此后有云南兰茂的《滇南本草》,亦以金银花为药名,谓其:味苦,性寒。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丹流瘰疠。可见,金银花以花入药是南方人发明。
在民间和历史实际中,金银花这个名字所涵盖的植物,是开出黄白两色花的整个忍冬科植物的总称。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心中的金银花,是指当地所产的一种或几种忍冬科植物,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忍冬科植物中特指某一种。
山银花之名首载于1977年版《中国药典》属于植物名称而非药物名称,特指忍冬科植物Lonicera confusa DC.。而山银花之名在2005版《中国药典》中被换作药物名称,其下包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3种植物,原指植物在该版药典中更名为华南忍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