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中药材产业纪实:药到陇西最全
时间:2013-10-21 来源: 作者:
【导读】近几年,陇西在药材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药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和仓储物流等环节都有突破,正倾力打造“中国药都”。201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86亿元,财政收入5.01亿……
马娟初次到陇西,这里的市容市貌让人惊喜。位于六盘山连片贫困区的一个小县城,竟然如此繁华、整洁,又不失文化底蕴。
县城位于巩昌镇,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明初的威远楼雄踞镇中,整个县城街道宽阔、车水马龙,商场、星级酒店林立,丝毫不输地级城市。这里距兰州180公里,全程高速。
古时陇西是个大区域概念,是指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区域,秦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陇西郡即为其中之一,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
而今陇西从地域上缩为一县,为定西市下辖。
陇西是个农业大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其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素有中国药都等美誉。
近几年,陇西在药材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药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和仓储物流等环节都有突破,正倾力打造中国药都。
201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86亿元,财政收入5.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4.0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4元。
中国药都
2001年在陇西县境内挖掘的八株长2.4米、根头粗4.8厘米的黄芪王,曾轰动一时。
陇西善产药材自古有名。据南北朝时期大药学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黄芪第一出陇西首阳山,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当归生陇西川谷,四阳黑水,称马尾归,质佳。相传,药王孙思邈晚年带弟子来到陇西,曾在昌谷乡一带进行药事考察,并将沿途所采药籽全部撒在了昌谷山上。药农靠采收药材增加了收入,将该山改名为药圃山,山下小村改名为药圣村。
1965年,从山西上党引进党参在陇西试种成功,所产党参条直、茎粗、色白、味甘,出于上党而胜于上党,引起药界高度重视,被誉为白条党,自成一品。进入1980年代末,陇西中药材因其产量大、品种多、质量优,已牢牢地占据了全国市场的一席之地。随之,交易市场、营销队伍、加工企业、仓储设施、运销业务应运而生,形成了中药材产业化规模发展的雏形。1986年,陇西文峰药市被评为全国十大药材市场之一。
1999年,陇西县政府把具有历史、区域、比较优势的中药材产业确定为第一大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使产业水平有了突破性提高。
2011年11月,陇西正式被国家工信委确认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中医药生产原料供应保障基地。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其中标准化种植基地12万亩),占全省的13%;中药材年产量达到5万吨,占全省的25%,是全国中药材产量最高的县份之一。
另外,陇西独特的气候条件干而不燥,夏凉冬暖,利于仓储,素有天然药仓的美誉,因此出现了南方地区药材运到陇西储存现象。
陇西所存药材中,不仅有本地产药材,还存有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四川、陕西等地区的地产药材,享有着药到陇西最全,贮在陇西最安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