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山药“地标保护”迎来产业新生
安顺之所以名之安顺,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鉴于霭翠辈若不尽服,虽有云南而不能保的局面,派军屯兵戍边于此,设立安顺军民府,从此作为地名的安顺二字,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和方志典籍中。来此屯兵的,多是洪武年间的江西、江苏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屯堡文化就此形成。
来自江南富庶之地的屯堡人给安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这些技术和安顺特有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疏松透水性良好的土壤地质环境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使安顺长久以来成为黔地的蔬菜、茶叶供应中心。
往回追溯十几年,贵州人每到年关都要到安顺采购麻叶白菜、安顺韭黄和山药,吃不到这三样,就像没过好这个年。可惜,受种植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麻叶白菜和安顺韭黄已经吃不到了。常年在安顺农村从事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工作的黄治华告诉记者。他最忘不了的,是麻叶白菜的味道,肉厚甜软,下锅就烂,味道像是奶油化在嘴里,用来煮火锅是一绝。现在能吃到的只有安顺山药了,地标保护对这个品种来说,真是一个及时的抢救措施。
跟随天富山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何天富在刘官乡崎岖山路间行进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合作社的种植基地。日照时间短,黄泥沙地多是安顺山药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富含硅元素的土壤,让这里生产的山药氨基酸含量远远高于同类产品。
安顺山药已经有300多年种植历史,是一种很好的治疗糖尿病的食药兼用植物,这种古老的屯堡药食文化在当地一直留存下来。然而,每一亩山药的种植,需要机械整地、购买种苗、购买油菜粕做有机肥料,同时耗费大量人工进行种植和收获,头年种植成本高达一万多元。种植成本高,劳动力投入大,经济效益低,前些年整个安顺地区的种植面积萎缩到不到两千亩。
依托安顺山药2010年被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契机,何天富发动了650多户乡亲来种山药,建立一整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从土壤、水源、用肥、用药、采收、储存、运输、销售等方面,精做细管。立足安顺山药独特的养生价值及文化内涵,在产品包装、品牌塑造上下功夫,真空包装的山药礼盒克服了山药不易保存和运输的缺陷。不到三年时间,仅刘官乡南翠村一村的山药种植面积就翻了两番,年产量从800吨上升到6750吨,价格也由过去的4、5元一斤上升到了20多元一斤。
为了打响安顺山药的品牌,经常和何天富一起跑各地展会的安顺市西秀区农业局副局长李亚林每一次参加展会,都将行李一再精简,飞机能够托运的20公斤行李全部装上安顺山药。有一年参加广州绿博会,他和老何一起手提肩扛了80斤真空包装的安顺山药参展,挂着地理标志的山药遭到消费者抢购,他们不得不把原本准备按盒出售的山药拆开按根卖,每根卖到了50元。李亚林半开玩笑地说:自从安顺山药打响了品牌,北京、上海、安徽、广州的大客户都找上门来,山药价格翻了好几番,苦了我们本地人,就快吃不起这土蛋蛋了。而后,他又不无惋惜地说,要是地标保护再来得早一点,安顺的麻叶白菜、安顺韭黄,说不定现在还能吃到呢。
2011年,何天富到哈尔滨参加绿色食品博览会,一位来自大庆油田的采购商希望订购10吨山药,面对送上门的生意,老何遗憾地拒绝了时值五月,为了及时把保存期只有四个月的山药出手,何天富早已低价将所有山药出手。
要扩大产值,就要增加种植面积,增加了产量,就要建立冷库,将集中上市的山药进行分期销售。同时为了应对山药开挖时容易出现的断折情况,我们还要把这些卖相不太好的山药进行深加工,做成山药面条、山药沙琪玛、山药钵钵糖。可是,你瞧,我们连种植基地里最基本的水、电、路都还没有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和扩大再生产资金的来源是农民创业最大的难题。何天富告诉记者,合作社贷款十分困难,他与另外两家合作社联合申请贷款,费尽周折只申请到150万,平摊到天富合作社只有50万元连建一座冷库的钱都不够。
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天富山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仅靠卖初级的山药产品,600多农户创造了超过一亿元的年产值。如何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延长产业链条,将地标产品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是每一个靠着山药过活的山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