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用君臣三味方
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在选方用药方面,其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三味方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证加减,疗效显著。今将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
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毛德西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
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德西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
毛德西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
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
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橘核仁、橘叶、橘络(通络散结散)
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本草纲目拾遗》)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除风止痒剂)
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皮肤瘙痒症。白鲜皮为清热燥湿止痒剂,地肤子为祛风除湿止痒剂,徐长卿为祛风止痛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三味协同,为治疗皮肤痘疹瘙痒之常用方。但在应用时,应在辨别证候性质的基础上,针对体质的偏颇,选用方药,然后加入除风止痒剂三味,其效更为显著。
熟地、生麻黄、白芥子(补肾通络饮)
此三味为阳和汤的主药。熟地补肾增髓,生麻黄与白芥子辛温通络开窍,特别是搜细络之风痰,是其他药难于比配的。毛德西用此三味,以治疗下肢寒滞细络,肾髓不充,如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风湿病、足跟痛等,以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症者,熟地用量可达30克,白芥子用量10~15克,生麻黄用量5克为宜。
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三藤汤)
此三味皆可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善通一身之经络,络石藤善通一身之筋脉,海风藤善祛一身之风湿,三味合力,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除郁胀之效。毛德西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腰膝酸软,关节肿胀,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三味还可煎煮外洗,以助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