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剑川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时间:2013-12-16 来源: 作者:
【导读】剑川县发展中药材历史悠久,生物多样性明显,县内中草药资源丰富,野生中草药有234种,并有何首乌、红豆杉、重楼、天麻等名贵药材分布。品种主要有续断、玛咖、灯盏花、附子……
剑川县发展中药材历史悠久,生物多样性明显,县内中草药资源丰富,野生中草药有234种,并有何首乌、红豆杉、重楼、天麻等名贵药材分布。品种主要有续断、玛咖、灯盏花、附子、云木香、川芎、桔梗、金银花、板兰根、秦艽、当归等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00亩以上,其中剑川的灯盏花、秦艽、续断、玛咖特色品种面积不断扩大,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实现订单农业。栽培中药材的效益明显,激发了农户的人工栽培积极性,有效将当地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中走出一条拓宽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剑川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优势品种不明显,存在三低四缺,即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品牌优势、缺乏规模优势、缺乏市场优势、缺乏生产优势。
1、粗放种植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剑川县山区、半山区农民文化素质低,过去种植药材多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生产为主,科技利用率低,基础设施落后。当前我县药材生产仍是粗放型的,尚未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规范化种植不够。老百姓多以户为单位,自发地在房前屋后种植药材,虽然具有基本的种植技术,但是形式松散、品种杂乱,全县家种药材20种以上,但均未形成规模效应;采摘加工技术不到位,导致产量、质量、价格上不去。种植、销售和加工仍然是传统模式,不够集中,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低下,距离现代中药产业差距很大。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档次较低,缺少高标准的GAP生产基地。就我县现行的中药材生产方式,符合基地申报条件的企业还很少,这影响了我县的中药材标准化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中药材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加之药农对基地的投入捉襟见肘,使得标准化种植基地始终难以成熟。另外全县比较大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很少,导致药材批量供应能力低下,在市场交易中难以形成气候。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至今仍停留在龙头企业铺摊子搞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又松散,目前我县通过认证的吸有两家,州级示范社一家即剑川县高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县级示范社剑川县佑民林果苗木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落后,大部分中药材基地都是在干旱地区,群众基础条件差,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形成大规模、大产业,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业向广度、深度开发的进程。
3、良种繁育工作滞后。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我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但种苗繁育产业发展滞后,种苗主要依靠种植者自行外调,据调查了解,重楼有10多个不同形态的植株。甘草有红茎、淡灰茎等形态种类,生产中品种混杂、种性退化、假冒药材品种现象十分严重。全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种苗繁育基地,这无形中增加了种植户的生产成本,制约了我县中药材产业化良性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