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枸杞:小果子成为大产业
时间:2013-12-27 来源: 作者:
【导读】2008年至今,在“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青海“生态立省”战略下,海西州枸杞从零星种植跃进到30多万亩,成为宁夏之后全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而伴随枸杞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和产……
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到格尔木市,再到都兰县,路驱驰在天高地阔、远山连绵的柴达木盆地腹地,行经之地,除了荒漠、戈壁、盐滩、草地,还有树木葱茏、田畴阡陌的绿洲。在海西州农科所试验转化基地、格尔木市大格勒乡、青海省诺木洪农场、都兰县小夏滩村,驻留之所,动辄成方连片、绿叶红果偎依的枸杞丛林,正浓笔重墨书写着柴达木枸杞跨越发展的新篇章。2008年至今,在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青海生态立省战略下,海西州枸杞从零星种植跃进到30多万亩,成为宁夏之后全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而伴随枸杞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迅猛发展,柴达木枸杞也以其优良品质在国内外市场叫响。
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海西州农科所枸杞试验转化基地位于德令哈市郊外,150亩枸杞种植示范田与附近农户数千亩枸杞田,地头相接连片。此时正值第四茬采摘,新鲜的枸杞果平铺在网底盛具中晾晒,晒场满目红彤彤。由此放眼远望,依红偎翠的枸杞树、茂密挺拔的白杨林、羊群散漫的浅草地,依次铺陈到远处山坡,极目处更有雪山之巅与蓝天白云相映。
在海西州采访时,柴达木盆地的早晚间已秋凉袭人,而在白天仍是骄阳似火,紫外线分外强烈。这里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在海西州农科所所长、研究员任刚看来,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正是高品质枸杞不可多得的先天条件。
枸杞喜温耐旱,温差大也有利于蛋白质和糖类的积累,摘下成熟饱满的果子品尝,任刚不无炫耀地展示,这是我们选育成功的柴杞1号,另外还有2号、3号,都是果大肉厚,达到贡果级别的占70%,合着100到130粒重50克。其中,柴杞1、2号以制干为主,制干比达3:1,领先其他品种;柴杞3号属水果型,皮薄、汁多、味甜,单果就重达4克。
在当地,枸杞病虫害很少,气候干燥、紫外线照射就帮了大忙。
这里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大过10几倍。灌溉用水都是纯净的雪山融水,绝对纯净无污染。
柴达木盆地农地土质也非常适合枸杞生长。都是沙性土壤,透气性好,便于地温
提高,因此枸杞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快,抗病能力也强。
土壤还富含钾、氮等成分,经检测,柴达木枸杞黄酮、总糖、多糖、氨基酸总量都比其他产区明显提高。
任刚还提到柴达木枸杞用地的历史清白。农地大都开发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种植青稞、春小麦和油菜老三样,一直是传统技术耕作,没有农药残留,没有工业污染源,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
柴达木盆地枸杞得天独厚,同样让青海省诺木洪农场副场长张冬生由衷骄傲。柴达木是枸杞原产地之一,农场周边就发现了14种原生枸杞,其中一种珍稀野生黑枸杞,药用价值远超其他品种。
在农场上千亩的枸杞试验田中,两株两人多高、格外粗壮繁茂的枸杞树十分显眼,树周铁栅栏上还系满了黄白色哈达。张冬生介绍,这两株枸杞树经专家鉴定,树龄都在300年以上。
地处柴达木盆地南部,有戈壁绿洲美誉的诺木洪农场拥有75000亩耕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人工驯化、种植枸杞,但当时因循以粮为纲观念,规模不过数百亩。近年来,随着调整产业结构步伐,枸杞种植迅速扩大到6万多亩,年产值达6亿多元,成长为农场支柱产业,被誉为全国最大集中连片枸杞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