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药材烟草市场网

药材烟草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叶、花类

陇西:“三分田”工程推动中药材产业“大变革”

时间:2025-08-19 来源: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盛夏时节,陇西县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药农劳作的身影。尽管今年前半年干旱,但德兴乡营门村村民史恩福家地里的黄芪苗长势依然良好。

  陇西县作为“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大力推广“三分田”工程:农户每户每年育苗0.3亩,第二年产出的种苗可种植2亩中药材,形成“育苗—种植—再育苗”的良性循环。这一工程以黄芪等道地陇药为核心,推动育苗扩繁标准化、良种化,守护中医药产业“绿色基因”,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参与规模化种植,让中药材产业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压舱石”。

  “小”种子催生“大”成果

  曾经,陇西县药材育苗区域不平衡,种源杂乱、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药材品质和收益难以保证。为此,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率先在黄芪主产区和新增产区试点“三分田”工程,选取种植户每户投放4公斤提纯选育的优质黄芪籽种,推行“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模式,派技术人员包乡包户指导,推广地膜覆沙穴播等高效育苗技术。

  优质种子是“三分田”的基础。陇西县组建技术攻关团队,从7个关键维度开展黄芪等道地药材良种选育,培育出一批适应性强、品质优的道地黄芪种子。

  当地还投资642万元,用于中药材种子丸粒化机械研发与加工工艺研究,建成120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车间,年加工种子能力达1000吨以上,可满足10万亩种苗繁育需求。经丸粒化处理后,种子净度达99%以上,发芽率稳定在95%以上,每亩用种量减少40%以上,农户生产成本下降20%。

  柯寨镇张家湾村村民郭俊义是受益者之一。2024年,他领到4公斤优质黄芪籽种,标准化加工的种子出苗率达98%以上,2025年初“三分田”黄芪苗丰收,预计下半年鲜黄芪亩产超1250公斤,按去年价一亩能卖8000元。

  “小”举措撬动“大”产业

  “三分田”的落地离不开精细化组织与推广。陇西县每年从重点乡镇遴选农户,无偿投放优质种子,推行“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模式,配套“六统一”管理。目前已从零星试种到年培育2000亩道地良种扩繁田,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柯寨镇通过免费投放种子、全程技术指导等举措,推动道地中药材良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该镇中药材种苗一等品占比达50.8%以上,亩收益超1.02万元,带动全镇种植面积达4.27万亩以上。

  2024年,“三分田”工程覆盖陇西县17个乡镇,示范品种从黄芪扩展到黄芩、红芪等。2025年,该工程在17个乡镇171个村落实种植户2万余户,规模效应持续释放。

  技术服务全程跟进是关键保障。农技人员包村到户,推广地膜穴播育苗和增施生物菌肥等绿色防控技术。科学管理下,种子出苗率提升至80%以上,亩产种苗800到1000公斤,一二等种苗占比超60%,累计生产优质种子5000公斤以上。

  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助理农艺师杨少杰表示,2025年初测产显示,黄芪种苗亩产745公斤,黄芩639公斤,分别比传统育苗高约25%和30%。借助相关补助资金,当地建成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核心示范基地1万多亩,带动全县繁育总面积达6.53万亩。

  自2023年以来,“三分田”工程已推广至3.5万余户,完成育苗超1万亩,陇西县中药材优良品种供应率达70%以上。

  “小”种苗产出“大”收益

  “三分田”的价值体现在群众的“钱袋子”上。通过这一工程,陇西县带动农户构建良种繁育体系,中药材种苗品质大幅提升,亩均增产20%以上,每亩增收超2000元。

  史恩福作为示范户,今年免费领到4公斤黄芪籽种,在农技人员指导下采用地膜覆沙穴播育苗技术,今年虽遇干旱,但出苗率仍超98%,预计能收150多公斤苗子。

  以“三分带动两亩”为布局,陇西县使中药材产业跃升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24年,全县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81亿元,主产区农民从中药材产业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占人均纯收入60%以上。2025年,陇西建设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4.67万亩,打造500亩以上示范基地34个,带动全县种植面积达55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44.88万亩,标准化率81.6%。

  从一粒种子到万亩药田,从技术攻关到群众增收,陇西县的“三分田”工程,正以“小切口”推动着中药材产业的“大变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