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铃木的苦恼
标题脱胎自阮仪三先生的《香樟树的烦恼》(见8月10日“笔会”),所写苦恼也是受阮文的启发。
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适应性强,树形伟岸,遮阴滞尘、净化空气、防暑降温等生态效益明显,又耐修剪,便于管理,木材有多种用途,为优良绿化树种。上世纪20年代,南京就大种悬铃木,因成绩显著,许多城市群起效仿,一度蔚然成风。三十多年前,我在南京工作时,曾奉命到上海市园林局,要求支援悬铃木大苗。接待我的刘师汉处长告诉我,上海一度试用柳树、枫杨作行道树,实践效果很不理想,于是重新起用悬铃木。近三十年来,上海除大栽香樟外,也大栽悬铃木。内环、中环及市郊新建道路,大都以悬铃木作行道树。可惜,在对悬铃木的管理上令人不无遗憾。
曾几何时,管理人员每年将悬铃木锯成丫叉状,即不管是否影响电线、交通、光照,每年冬春之际,都将悬铃木锯成光杆,几乎成了僵化模式。近年来稍好转,不锯成丫叉头了,而是将正常生长的枝杆锯剪得仅剩稀稀拉拉的20%左右。有的连20%也没有,只剩屈指可数的“三毛”。搞绿化一是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创造美色美景、诗情画意,都是为促进身心健康,使市民延年益寿。当树木生长过程中出现需要修剪的情况时,应及时适当修剪,这是管理常识。但是,怎能用一个模式使悬铃木反复受损?这与绿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呵!频繁重剪,对耐修剪树也是伤害,促使其衰老,造成莫大浪费。
地跨大江两岸的南京,海滨城市青岛,风灾并不比上海少,却都有很多自然生长、高大壮观的悬铃木。在通向中山陵的马路两侧,高大的悬铃木枝叶交柯,形成壮丽的绿色长廊。上海的静安公园、中山公园,也有树龄近百年的悬铃木,已作为古树名木加以保护。这说明,不管是出于防风或其他什么原因,我们都没有必要如此蛮干。前几年笔者曾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诉。人微言轻,收效甚微。今借阮先生的话题,小发议论,切望解除悬铃木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