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御街叶种德堂(1808年-2009年)简史
种德堂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比1874年创建的胡庆余堂早66年,用胡庆余堂国药号终身董事长冯根生的话说就是,杭州“先有叶种德堂,后有胡庆余堂”。
种德堂的创始人名叫叶谱山,所以种德堂也叫叶种德堂,叶谱山先生是慈溪人,叶姓原系慈溪三北地区的大族,叶谱山先生曾在满清政府刑部任职,素精医理,离职以后,即在杭州定居,刚到杭州时他悬牌行医,并自己选料配药,对贫病求医,不计报酬,慷慨施助,因此颇有声誉。当时杭州还没有规模较大和设备完全的国药号,叶谱山先生有鉴于此,即在现在的中山中路49号开设叶种德堂国药号,前店后场,占地7亩零,其规模可谓当时杭城商店之首,声誉远达浙、赣、闽、皖各省。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年),数以百计的难民涌入叶种德堂,太平天国将士赞扬叶种德堂“素售真药,非他处比”,因此对难民相当礼遇,“送老弱者回里并各给路资二金。”可见叶种德堂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200年间,叶种德堂经历过周围大小7次火灾威胁,均因封火墙高大厚实而安然无恙。
叶种德堂是父子相传的封建家族企业,叶谱山的第四代孙叶鸿年,爱慕虚荣,平时挥霍无度,短短几年就花去店里10多万钞票,导致叶种德堂入不敷出。而这时,胡庆余堂国药号正横空出世,气势如虹。与叶种德堂不同,胡庆余堂国药号历来是董事会聘用外来能人做总经理,凭借雄厚财力经营有方,胡庆余堂国药号很快就将叶种德堂等老字号抛在后面。
到了解放前夕,叶种德堂已经大大不如当年。
1955年,叶种德堂实现公私合营,1958年并入胡庆余堂国药号。
2004年,胡庆余堂国药号动用1000万元资金,对尘封多年的种德堂进行全面整修,这座古老的国药号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近百位名老中医、专家先后开始在这里坐堂,众多道地药材在这里开出专柜,浙江省慈善总会也在这里设置门诊部,为杭州低保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不久,叶种德堂荣获浙江省老字号称号,叶种德堂中药文化并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胡庆余堂国药号的重要一翼。
2008年底,为配合杭州市政府南宋御街建设,胡庆余堂国药号再投入500万元,对种德堂内部硬件进行全面升级,升级后的种德堂正门外观披金戴银,内部医馆全中央空调,电子化挂号设施齐备,病人候诊厅宽敞明亮,医生诊室窗明几净。整修一新的种德堂在今年3月底举行连续3天的义诊来庆祝重新恢复营业,当时,胡庆余堂国药号还出资10万元,由浙江省慈善总会出面,向社会上200个困难家庭提供了每家500元的医疗资助。
作为杭州中医药界的“带头大哥”,胡庆余堂国药号对名医馆门诊部的大规模内部装修升级,也带动了杭州其他名中医馆的改造。
“先有叶种德堂,后有胡庆余堂”。据传,胡庆余堂的诞生,与叶种德堂有关系。说是当年胡雪岩的家人生病,到叶种德堂抓药,回家打开一看,里面有发霉的药,胡雪岩的家人于是拿着药到叶种德堂讨说法。谁知道叶种德堂的伙计争不过,竟撂下一句:“本堂只有这样的药材,你们胡大人嫌差,自己去开一家好了。”这话传到胡雪岩耳朵里,胡雪岩很是不爽,就有了开药店的打算。
传说只是传说。其实,1878年前后的杭州,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而“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事业正迎来鼎盛时期,此前,左宗棠西北平叛,胡雪岩在后方创制大量中成药运往前线,使胡雪岩对中医药有个相当感性的认识。胡雪岩生性仁慈,发达之后有“胡大善人”的美名。他一定是感觉到当时杭州这座城市有必要提升医疗水平,才会下决心营建一座国内最好的国药号,胡雪岩的这一决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纯粹回报社会的义举,胡雪岩生前,更是没有用过胡庆余堂的一分钱。
杭州真是一座幸运的城市,有胡雪岩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甘愿为她作出这样的无私奉献。而杭州也没有辜负他的厚望,战火也好,内乱也好,胡庆余堂国药号竟完整保存130多年毫发无损。130多年过去了,胡庆余堂不仅繁育出了一个年销售额近20亿的医药王国,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胡庆余堂国药号这一不朽的建筑和她代表的中医药文化,带动了整个河坊街及南宋御街的商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