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药材烟草市场网

药材烟草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材烟草知识

从酒、茶文化看烟草

时间:2009-12-23 来源:  作者:

    烟、酒、茶是当代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孪生姊妹,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情怀,构成了一道芬芳馥郁的靓丽景观。“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魏武帝曹操在飞觥献斝间,挥洒着天下一统的政治抱负。“饮如长鲸吸百川”、“一醉累月轻王侯”,诗仙李白借助酒的放射热度,在浪漫主义精神的感召下,迸发出“气蒸云梦泽”的诡谲华章。其气格与神韵,逸兴遄飞,酒香飘天际。“吾年向老世未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北宋是茶道盛行之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向世人坦言“所好未衰惟饮茶”。爱国文士陆游恬静闲适生活的写照——“蛮童未报煎茶熟,一卷南华枕上看。”书茶一味,其乐融融。酒、茶已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生活、读书和实现理想的“良朋挚友”。烟草是后起之秀,没有酒、茶悠远厚重的韵味,然集酒骨、茶性于一体,所折射出的耀眼光芒和幽雅多姿的倩影,使酒、茶未能颉颃。

  烟草从孕育到蓬勃兴起,一直演绎着多重身份。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的四百余年间,有人说是“灵草”、“相思草”、“还魂草”;有人说是“毒草”、“野葛”、“合法毒品”。各国的态度是禁禁开开,不一而足。她的世界性话题——“吸烟与健康”,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汹涌澎湃。从市井庶民的街头巷尾到帝王贵胄的庭台楼榭,评头论足、喋喋不休者,层出不穷。这是烟草成为时下焦点的重要原由,亦是有别于社交王国中酒、茶的独特所在。如果说酒的根本特性在于醉,是粗犷、豪放人生的真实写照,是焕发斗志,健旺精神,壮大胆气,宏肆傲气的外延;惟骨格峥嵘若山峰突兀嶙峋,奇崛陡峭。那么茶则风神清明隽永,是幽雅闲适生活的内伸。是砥砺人生,磨去锋棱,擦净锈污,使其光润而明净,表里俱清澈。酒、茶所蕴涵的外延与内伸,是人精神的凸现,默默无语,却如影随形。

  文人与酒、文人与茶为我们娓娓道来:最具酒骨的当属崇尚“玄学”的魏晋隐士和唐朝文人,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陶潜、李白,还有一位就是中国书法史上尤具传奇色彩的“草圣”张旭,有酒数坛,粉墙十余米,以头濡墨,蛇奔虬舞,呼啸三五声,挥毫落墨如烟云,仿佛临仙镜,不可状言。与茶,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了与丈夫赵明诚的一段有趣轶事:“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某页某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矣。”李清照能熟记到如此的地步,除却强记的天赋外,饮茶读书应是一个成因。明人文征明有:“午眠新觉书无味,闲椅阑杆吃苦茶”、倪云林有:“晴岚拂书幌,飞花浮茗碗”之句,凡此种种,历来代不乏人。那烟草呢?她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与事,是豪迈跌宕的壮阔意象抑或是脉脉含情的秋波涟漪。我不时地反问着自己,五年多烟草工作的经历使我对与她有了一份眷恋的情结,我不是惟烟独爱的老烟民,三五包一天,风雨未改。偶而有思有感,点燃一支,袅袅然升起的游丝,芳香缕缕,似烟似雾似尘。在吸烟家族成员中,被雅称为忠实“烟民”者绝非少数,他们在烟的作用下,焕发斗志,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峥嵘岁月间,运筹帷握决胜千里之外;冥思匠心处,煌煌文史巨著伴烟而来。在数亿全球烟民中,位居显赫者不乏其人,他们以星星之火燎原,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难以割舍星星之火的香烟,这当中,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是最引人瞩目的,可说是中国的头号烟民,无论是戎马征战,还是安邦定国,总是烟不离手。

  1948年8月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天下大雨,他带领几百人的中央纵队受到国民党数万人的尾追堵截。当时上有敌机,前面黄河浊浪排空,形势极为严峻。已因病戒了烟的毛泽东表情严肃,思考了一会儿,他突然伸出两个手指轻轻一夹,说,“给我拿烟来。”声音不大,却像雷鸣般传遍整个队伍。“烟!”“有烟吗?”“快找烟”。因毛泽东患病已经戒烟,士兵们没有准备烟,再加上连日雨水,人人像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哪儿去找烟。值得庆幸的是,队伍里终于找到了能抽的纸烟。周恩来还亲自攫起被子的一角为毛泽东遮避风雨点烟。在几百人的眼光中,他抽完烟站起来,气壮山河地说:“不过黄河!放心跟我走,老子不信斜。”这一空城计使队伍摆脱了险境,就这样毛泽东昂然率领部队在几万追兵的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敌人停止了追击和扫射,从而取得了转战陕北的伟大胜利。在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中,战斗持续三天两夜,毛泽东亲自指挥,期间未合一眼,给他做精神添加剂的仍是香烟,共吸了五合半,歼灭钟松35师,俘敌6000余人。在定国安邦的日日夜夜,毛泽东依旧与烟为侣,在评批、研读《二十四史》及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书的闲暇时光,好烟不减当年,此间集诗人与文学评论家的世纪伟人跃然纸上。酒骨精神,烟草俯拾即是,可见一斑。

  烟壮英雄胆,茶使文人思。烟使人斗志激昂,茶则有励志清纯之性情,心境如练,表里清澈,万千潇洒。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一杯香茗足已对皓月清风、明窗静牖。冉冉升腾着的绕廊茶烟,气蔼氤氲,引领着士子们遨游学术海洋,到达理想的彼岸。《玉川茶歌》中有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的记载。文学巨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多次关于茶的吟咏:《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是集中写茶的一回,有择茶、择水的修养学问。第十四回写秦可卿之死,凤姐去哭灵,“凤姐吩咐一声:供茶烧纸。”,“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一回亦有“焚帛奠茗”,这些都是有关茶的风俗。另外,《红楼梦》还写有“茶三献”的礼节。洋洋洒洒近万言,话的才情纵横,意趣迭出。红学专家曾指出,从曹雪芹对以贾府为主要人物“清事”的刻画(清事:指具有深厚历史文学底蕴的琴、棋、书、画,酒令、灯谜、茶道等清雅玩乐之事)足见其诸多方面的综合学养,如无日常对茶的嗜好、研修,是万万不能道破的。艺术与生活,生活与艺术,让这位旷世奇才,写下万代弥辉、千古绝唱的《红楼梦》。

  同样把艺术与生活,生活与艺术熔铸成这一高度的,首推鲁迅。他的夫人许广平在回忆中写道:“凡是和鲁迅先生见面比较多的人,大约第一印象就是他手里面总是有支烟拿着,每每和客人谈笑,必定是烟雾弥漫……我头一次到他北京寓所访问之后,深刻的印象,也是他对烟的时刻不停,一支完了又一支”好友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一文中所说:“当时除了多吸卷烟而外,一无嗜好。”吸烟成了鲁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鲁迅至爱的“伴侣”,帮助他展开思想的翅膀,写出一篇篇脍灸人口的战斗檄文。那飘逸着的烟云,揭示出这位伟大思想家胸中的滚滚波涛。在短篇小说《在酒楼上》中,对吕纬甫吸烟的描写,短短一篇小说,8次描写吸烟,是极有用意的。叶圣陶先生在《谈短篇小说》一文中,就此作过分析研究,他认为《在酒楼上》鲁迅对主人公精雕细刻般几次吸烟的细节描写,意在渲染气氛,含蓄地衬托故事的社会背景,因为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在黑暗社会重压下逐渐消沉悲观的人物形象,为深化人物内在情感服务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给挚友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赠烟时,附有一首小诗:“抽一支骆驼牌,变一个活神仙。写一部新历史,流传到万万年。”陶老先生也许是出于教育后代的视角,自己拒绝烟草,但他支持友人品吸,并把烟与仙与新历史著作与万万年时间联系在一起,是有见地的。史学家翦伯赞后来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一书,全面阐述了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理论,不能不说无烟草的一份功劳。茶性清雅冥思,烟草亦然。

  风骨酒样醇,风味茶样清。烟、酒、茶我们随处可见她忙碌着的“身影”。从酒、茶文化看烟草,烟具酒之骨格,而奔放四溢;兼茶之秉性,而心似明镜台,思绪泉涌。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