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字号的往事 “童涵春”的药是苦是香
“童涵春”与“蔡同德”、“胡庆余”、“雷允上”,曾被誉为上海国药业中著名的四大户。童涵春号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创办人是生于世代经商之家的童善长。
1897年前后,童涵春堂已经从当时的一开间门面,发展到了三开间五进深门面的大店。到了1932年,全年营业额达60余万银元,存货有4万余银元,还在市区购置了不少房产。
毫无疑问,对一家药号的声誉来说,关键还是看它的“镇山之宝”——药品本身有无长处。童涵春堂除了卖药外,还另设工场,精制饮片,搜罗验方,博采众方,遵古法制。在选料上,如党参采用西潞党,白芍采用东白芍,杜仲采用神字仲等。不少品种如淮山药、北沙参、广玉金等,进货时都由专人亲自挑选,力求精益求精。除此之外,童涵春堂还设有刀房、原货房、细货房、格斗房、拣药房等等,各房分工负责把关,且相互制约,如果购进的原药材不符合标准,原货房可以拒收;刀房切片不符合规格,格斗房可以要求返工……这些都显示了童涵春堂在经营上的先进理念。
不过到了童涵春堂第六任经理童广甫手中时,由于利用企业资金投资失败,不得已于1932年将童涵春堂出盘,改为童涵春堂兴记,从此由童氏独资开设的药店,变为有其他股东投资的合伙组织。
“八一三”抗战爆发,南市沦陷,童涵春堂被迫停业。童涵春堂第八任经理孙以康将位于法租界、即后来的延安东路493号货栈经过一番装修后继续营业。
1947年,南市小东门童涵春堂经过一番准备,重新开张营业。从此两家童涵春堂兀立东南与西北,互为呼应,名声越加显赫起来。“文革”时期,两家童涵春堂一家易名“人民药品商店”,一家易名“解放药店”。
1988年,在南市老城厢又增设了老城隍庙童涵春堂国药公司。今天,三家童涵春堂在上海已然形成鼎立之势。此后又增设了多家连锁店,使童涵春堂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中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