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药材烟草市场网

药材烟草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药材烟草知识

关东烟与满族的烟民

时间:2010-01-26 来源:  作者:

    历史上宁古塔地域是产烟的,而且盛产的黄烟也很有名气。据《吉林通志》载,“淡巴蔬即烟草,冬可以御寒“,宁古塔产烟就是过去十分流行的旱烟(晒烟),又称之为“台片“,是宁古塔向外界输送的重要商品,而且小有名气,广受欢迎,关东各地,乃至每年去朝鲜会宁府的会市都少不了宁古塔的“台片“。 

  宁古塔产烟,自然也就有人吸烟,尤其是当地的满族吸烟成了一种习惯,不分男女老幼都有吸烟者,于是就有了“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之说。 

  清代流人们到宁古塔后,他们笔下的宁古塔风俗就有吸烟的记载。宴会时先敬烟,再上茶(奶子茶),然后再饮酒。所以敬烟的习惯就流传下来,来了客人先装上一袋烟,点上火以示敬意,新婚的媳妇到公婆那里还要给公婆敬烟,点烟,公婆要给点烟钱。家家炕上都有一个烟笸箩,里面有烟又有火柴,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从小就接触到老人们吸烟,自然会有所感染的,农村孩子每天在山林之间割草放牛、放猪,侍弄庄稼,野地蚊子多、长虫(蛇)多,但它们都怕烟,吸烟可驱蚊防蛇,蛇闻到烟味自然会躲的远远的,小伙伴们在一块也你一口我一口的轮流着吸烟,习惯成自然,别人的习惯也就成了自己的习惯。 

  我在小的时候就看到爷爷、姥姥都吸烟,有时晚上不点灯,看看烟袋锅被抽得一亮一灭,丝丝冒着青烟,留在记忆里终生难忘。 

  吸烟者都有烟具,在外有烟袋荷包,在家还有烟笸箩,遇到熟人装上一袋烟递过去,家里来了客人要把烟笸箩送到客人的身边来,会吸烟者往往是先装上一袋烟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吸烟的多,自然每个人用的烟具各有不同,有钱人用贵的,穷人用的烟具凑合着用就行。当时吸烟普遍用烟袋,烟袋又分为烟袋锅、烟袋嘴、烟袋杆,烟袋锅大多是铜制的,细心人把烟袋锅擦得锃亮,而烟袋嘴可分为很多种,有金属的、有玉石的、有琉璃的、也有玛瑙的,据说玉石的烟嘴含在嘴里不咯牙,很柔软,冬天也不冰嘴。一般人用的都是铜嘴,穷苦人买不起烟袋嘴,就直接把烟杆含在嘴里吸。因此就有了“穷棒子烟袋没有嘴(准)”的民间歇后语。 

  烟袋杆也分档次,比较讲究的是乌木杆,一般人用的是葡萄藤子做的。小孩子吸烟,就用一种名叫“马尿骚”的植物做的,“马尿骚”有空心子,好通气。至于烟袋杆的长短,根据人们所从事的活动来决定,一般赶车的老板子、下地干活的人,都使用巴掌长的短烟杆,携带方便,吸完烟了,把烟锅一磕打,往腰带上一插就结了。在家里没事的老头、老太太就使长烟袋杆,有的太长自己把烟袋叼在嘴上够不着点烟,就招呼子女们给点烟,这也是一种乐趣。 

  由于烟袋杆长,又有一个铜烟袋锅,也就成了老年人外出的必带之物,又称防身自卫武器,遇见狼狗袭击了,抡起烟袋来,那个大铜烟锅一旦刨上也是很疼的。老头们提着烟袋走,老太太就把烟袋插进后脖领子的衣服里,有事了,伸手拔出来就用。 

  最上讲究、最下功夫的是烟荷包,一般男人用的都是用狍皮或鹿皮做的,底大口小,口上有条袋抽松紧,把烟荷包装满了烟拴在烟袋杆上或别在腰带上。赶车的老板子一般用的都是“鸡肠子“烟荷包,就是帆布缝一条细长的口袋,大约有鸡蛋般粗,二尺多长,中间有个口,一头装烟,一头装烟袋,然后往腰带上一掖,两头往下一耷拉又省事又利落。 

  姑娘们在出嫁前,都要做烟荷包,讲究的烟荷包上要绣花,山水花卉,还要拿褶,做的小巧玲珑很漂亮。从过门到婆家那天起,新媳妇就手不离烟荷包了。给公公婆婆及老一辈装烟点烟,是满族人最讲究的礼节。每天早起晚睡前,媳妇都要到公婆居住的屋里给装烟点烟,饭后也要装烟点烟。长辈人也十分看中这一点,还要受人夸奖,老人也会自豪地说:“我儿媳妇孝顺,天天给装烟点烟。”我们所说的这些烟,都是旱烟,当时抽旱烟者还有银三件,即银胡梳、银枢耳勺和银制的通烟锅针。往往将这三件东西与烟荷包拴在一块,出门必带,有的烟荷包上还带着剥皮剔骨用的小刀及装有火镰、火石、火绒的口袋,这说明烟荷包已深深的融入到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而满族的有钱人或者贵族,他们还要吸水烟或者嗅鼻烟,水烟袋有铜制或银制,而鼻烟壶更是十分讲究,不仅质地用玉、琉璃或玻璃,还是有名的内画壶,有的民间工艺大师专门画鼻烟壶,是很有名的艺术品。 

  今天的宁安曾是产黄烟的地方,最有名的是镜泊湖房身沟,古时候称柞木台子,民间流传着“要抽烟不费难,柞木台子就出好黄烟。”江东簸箕掌的黄烟也很有名。当时烟的品种有琥珀香、黄金叶、小叶黄、大青筋、蛤蟆头。所谓好烟得具备三条,一是成色好;二是味正;三是不灭火,点燃后一直燃到完。 

  烟分两类,最早最普通的就是黄烟,也叫晒烟,就是烟成熟后,用绳串起来,掛在架上晒,所以农谚二十四节就说“白露烟上架”,就是说二十四节的白露节气一过,烟就成熟了,可以割下来上架子。 

  另一类就是目前大面积种植的烤烟,虽然与旱烟同属一科,种植方法基本相同,但在即将成熟时,需要进烤房烘烤,烟的味道清淡,在上个世纪的宁安就有人种植,产下烟后运到哈尔滨俄国人开的老巴夺卷烟厂收购。旱烟淡出市场,再加之吸烟有害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接受,种晒烟、吸晒烟的人越来越少,因此烟袋、烟荷包等烟具和“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的习俗都成为远去的历史。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