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发现者
尽管在很早的时候,人们通过病毒导致的疾病认识到病毒的存在的。公元前二三世纪,印度和中国就有了关于天花的记录。但是,发现和鉴定病毒却是19世纪后期的事情。
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Mayer)被烟草的一种病态吸引住了,其症状是感染叶子上出现深、浅相间的绿色区域,于是麦尔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能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Ivanovski)重复了麦尔的试验,证实了麦尔所看到的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患病烟草植株的叶片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还能引发健康的烟草植株发生花叶病。这种现象起码可以说明,致病的病原不是细菌,但伊万诺夫斯基将其解释为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生活在巴斯德的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伊万诺夫斯基未能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与一次重大发现失之交臂。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同样证实了麦尔的观察结果,并同伊万诺夫斯基一样,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但贝杰林克想得更深入。他把烟草花叶病株的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发现感染烟草花叶病的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度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由于贝杰林克的实验没有显示这种病原的颗粒形态,因此他称之为contagium vivum fluidum(可溶的活菌),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毫无疑问,贝杰林克成为病毒的发现者。不过,贝杰林克认为病毒是以液态形式存在的,但这一看法后来被美国生化学家和病毒学家斯坦利(Stanley)推翻,他证明了病毒是颗粒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