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缺少研究导致农药滥用
种植环节的两大问题已成为困扰中药材发展的全国性问题:一方面由于中药品种混杂,药农在引种时不认识,造成药材品种和质量因混杂而逐渐退化另一方面,品种的重茬的连续耕作方式,则令病虫害交叉感染、土地退化。
由于农业技术集中于几种主要作物的研究以及药材的多样性,使得每一品种的研究人员都显得稀缺,更难获得有效成果。与基础农业相比,药材的种植技术因此远远落后得多。
以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中常见的麻口病为例,曾有不少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其研发的产品,实用性很弱,农民最后只能使用高毒高残农药。
不规范的农药施用同时亦归因于农技指导系统的失灵。在中国的广大乡村中,农技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只卖化肥不指导的经营企业。
产地从老中医处方上淡出的背后,是道地药材质量不断下降的事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君说,中药材生产包括栽培、管理、防病虫害等,各环节技术性都很强,哪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会影响中药材质量。
首当其冲的是品种退化问题。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副秘书长周洵介绍,在中药材田间管理过程中,一些药农为追求高产,经常大剂量施用无机肥或植物生长剂,促使其生长速度加快,扰乱了其自有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使品种退化,药性降低。不少药农盲目照搬一般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用于药材,如对药材种子种苗搬用薄膜育秧技术,使其耐寒性从幼苗开始就减弱,生态环境的人为改变必然影响药材质量。
农药残留和化学污染是另一个公害问题。陈君近年来曾多次到中药材产地调研,结果令人担忧是她的感受。近期对西南某省的一次考察令其印象深刻:散户种植田,药农每四五天要全部打一遍农药,每次都是四五种农药混合搭配着打。农残有多严重,可想而知!
令陈君困惑的是,作为对中药质量进行规范、管理的《药典》,对中药材农药残留量有规定的品种虽然逐年增加,但对目前药农实际应用的农药却没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