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沾化冬枣减产 枣农不减收
时间:2013-11-07 来源: 作者:
【导读】在沾化县大高镇马家坊村,来往不断的客商让这里的村民们喜笑颜开。尽管这一年历经倒春寒、暴雨和洪涝的袭击,沾化冬枣普遍减产,但丝毫觉察不出村民脸上的愁容。这一切,要归功于……
沾润冬枣进驻银座超市专柜销售
在沾化县大高镇马家坊村,来往不断的客商让这里的村民们喜笑颜开。尽管这一年历经倒春寒、暴雨和洪涝的袭击,沾化冬枣普遍减产,但丝毫觉察不出村民脸上的愁容。这一切,要归功于省国资委选派的五位第一书记,丁立臣、刘庆明、王振江、李维田和迟建勇,正是他们的努力,让这些枣农们减产但是没减收。 文/图刘金平记者王善龙
上任之初,拿出一个月时间来对接
在马家坊村的一处略显拥挤但却收拾的干净利索的房屋里,记者见到了省国资委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丁立臣,他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五个人的家。
3月18日年富力强、具有较高威信的丁立臣作为派驻滨州市第二批第一书记临时党委书记兼沾化县临时党支部书记,在接过滨州市第一批第一书记的队旗后,便同刘庆明、王振江、李维田、迟建勇等第一书记直接奔赴沾化,与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进行了工作对接,并分别在自己的帮扶村马家坊村、大楼村、穆家村、河东马家村和郭家庙村安营扎寨。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对接工作,这段时间,也是困难的开始,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了解、掌握。对接工作很繁琐,但这一步走不好,以后的路就更难走。在大楼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刘庆明说。
团队分工,五指握拳形成合力
五个来自省国资委系统的第一书记在一起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团队的分工,因为大家平常接触并不是很多,生活习惯、脾气品性都需要慢慢磨合。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他们根据个人的特长和情况,做了具体分工。丁立臣负责对外的总协调和联络,刘庆明主抓团队的日常管理,王振江负责通讯网络保障和网站建设维护,李维田保障后勤采购和账务管理,迟建勇负责文字宣传。就这样,一个班子团结、分工明确的团队正式建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虽然我们分属五个村,但是工作生活在一起,行动目标都一致。毕竟,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刘庆明笑言道,而战斗力的源泉,在于他们搭建起了碰头会、周例会、重要问题充分论证民主决策的良好工作机制,也在于他们五个人能摸清村情民意,注重考察学习。
争取资金,让冬枣大棚拔地而起
丁立臣回忆说,接手工作后,遇到的最大困难要数修建大棚冬枣示范园了。他们结合沾化冬枣品牌优势,提出了发展大棚冬枣提高农民收入的思路,并协调了150万元资金,准备为5个村修建200亩大棚冬枣示范园。村民只需每年每亩向村集体缴纳1000元,并连交三年,就可以连续使用冬枣大棚,比自己建每亩节省4000多元,而且是先用棚后交钱。
但面对天上掉下的馅饼,村民们并没有领情。马坊村61岁的村民张同云种了十多年枣树,是村里的种枣能手,连他都心里打怵,担心大棚冬枣的管理与原来不一样,生怕不增收反减收,其他村民更是不敢随便答应。为了让村民放心,丁立臣等五位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带领党员干部、种枣能手到附近乡镇参观冬枣大棚,请大棚种植户现身说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村里的老党员朱荣章和20多户村民带头建起了第一批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