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壳毒咒
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在《买》里已证明,烟盒上的警告标志对压制吸烟者的烟瘾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是在“鼓励”烟民继续吸烟。
抽烟难,戒烟更难,一边抽烟一边被警告,难上加难。
我国香烟壳上的警告语——“吸烟有害健康,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或“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有益健康”。话,已经讲得够到位,够倒胃,够负责,也够免责了。然烟之仍不足戒,恐与警告之不够过瘾并失之笼统有关。
作为一种应用语文,现行烟壳警告语与其说是警告,倒更像是一种忠告。光逆耳还不够,还得折耳,贯耳,大耳刮子狂扇之。宜以“命令式、强制性、威迫性”的痛斥,取代有商有量的狗屁忠告。相比之下,“吸烟有害健康”的白痴程度,相当于“抢劫警车是违法的”,唯“严禁触摸高压线,一触即死,不死法办!”这款的,才能有效遏制烟害。因此,我建议,烟壳警告语,要剽悍些,凶恶些。例如 “吸烟找死,戒烟苟活”, “吸烟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考虑到烟毒对广大青少年荼毒尤甚,考虑到八零后九零后的语言习惯,“你妈妈喊你回家戒烟!”值得考虑。但考虑到八零后九零后的逆反,最好易一字而做“你妈妈喊你回家抽烟!你全家喊你回家抽烟!”
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在《买》(Buyology,Martin Lindstro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里已证明,烟盒上的警告标志对压制吸烟者的烟瘾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是在“鼓励”烟民继续吸烟。自2004年到2007年,林斯特龙耗资七百万美元,从美国、英国、中国等地挑出三十二位吸烟者做他的白老鼠,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仪两项技术进行测试。对于“你受到香烟盒上警告的影响了吗?”之为,被测者大都选择“是”,可来自他们大脑的真实反应却背道而驰。五周后,实验结果显示,警告对压抑烟瘾无效,而且激活了大脑的伏隔核,即所谓的“成瘾点”。
很显然,“吸烟有害健康”这等干巴巴的语文,远不如湿乎乎的图片来得更为触目惊心,杀伤力更强。欧盟的保护消费者健康部门近期大规模搜集晚期肺癌患者的“必须生动地刻画出这些病人苟延残喘的晚景”之真人照来印在烟盒上,还要定期更新病患器官的照片。该部门负责人戴维·拜伦说:“我们相信照片比长篇累牍的述说更有震撼力,一张肺部千疮百孔的照片能胜过一份万言书。”台湾版的一款Dunhill烟盒上,就聪明地为“吸烟导致性功能障碍”的文字配上了一幅黑白照片:一根正在燃烧的香烟,烟灰部分垂头丧气地弯曲疲软向下。此情此景,对男性烟民(阉民?)所能产生的震慑力大概不言而喻,但鉴于一些烟民之愚不可及,还是得想个办法来警告他们:读图时,切勿把烟盒拿倒了。
戒烟难,卖烟更难,一边卖烟一边不许抽烟,这才是最难最难的!